马屁救命记

作者
作者

人都喜欢听人说好听的,据说这是人的弱点,与生俱来的。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就越好这口。这不是说,居于上位的人,人类的弱点就体现得比较充分。上面的老爷,这种毛病,往往是下面的人给惯出来的。有这种毛病,史家的说法,对于国计民生大有干害,每每号召近小人远君子,可是收效甚微。不过,喜欢听好听的这种人的弱点,也不是全无好处,下面的人如果犯了事,有时倒是可以利用这点给自己觅一条生路。

干隆年间的尹会一、尹嘉铨父子,是清史上的名宦。父子都是着名的理学家,官做的都不小,老子做到吏部侍郎,儿子也混了个大理寺卿,都是高干。不过,两个有名倒不见得是因为官大,二三品的官儿,清朝多着呢。老子的名气来自为官能干,做地方官劝耕办赈很有成绩,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受到皇帝表彰的孝子。但是,他儿子尹嘉铨的名声,却源于一起大狱——已经退休致仕的他,偏要上奏请求皇帝把他老子和清朝的名臣汤斌、范文程、李光地等一并从祀孔子,并请求给他老子一个谥号,借此为他的老子扬扬名。自己呢,也顺便博一个孝子做做。没想到,却惹得皇帝大怒,把他打进了大牢。

鲁迅先生曾经注意到过这起特别的文字狱,分析了尹嘉铨得罪皇帝的原因,是因为干隆这种「英主」,是绝对不允许朝内有所谓名臣的。太平盛世,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只能有不好不坏的奴才,才能烘托出一个高耸入云的英主。可惜,臣子们不一定都能领会皇帝的意思。尹嘉铨自我感觉他们父子都是名儒,然后想通过皇帝变成「名臣」。对于干隆来说,自然属于「大肆狂吠」,不得不加以惩罚。鲁迅先生还注意到,奉命查办此案的大臣,体察皇帝的旨意,刻意在尹嘉铨揭露假道学上面下功夫,百般在他的男女之事方面出他的洋相。名儒休矣,「名臣」也就见鬼了。案件查办的结果,拟将尹嘉铨按干犯大逆罪,凌迟处死,家属连坐,但到了皇帝那里,格外开恩,变成绞刑,不牵连家人。

不过,诡异的是尹嘉铨其实没死。事出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说的是当年定谳之后,尹嘉铨判了死刑,干隆意犹未尽,遂命尹嘉铨的好友,备酒席一具,到狱中为尹送行,看尹嘉铨说什么,然后回奏。那知道,在饮食间,尹嘉铨颜色不变,镇定如常,只一个劲儿地自责自己混账,辜负了皇帝的圣恩。这个情况反馈到干隆那里之后,兴致好的干隆见了尹嘉铨。

一见之下,干隆先是声色俱厉地数落尹嘉铨的罪行,破口大骂,骂够了,然后宣布赦免其罪,放他归田。在尹嘉铨千恩万谢之后,干隆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尹嘉铨回答道,说他已经年过七十了,余下的岁月,唯有天天焚香祷祝皇上万寿,争取活到一百岁,不敢一天间断,多一天就多祷祝一日。这样的超级马屁,惹得干隆大笑——太受用了。尹嘉铨最终以这样一个超级马屁,放过之后,回家养老了。

清朝皇帝提倡理学,为的就是让臣子安分守己,老实效忠。这些理学家个个都总是穿补丁裤子在人前晃来晃去,但说他们会有什么勃逆犯上的言论,打死他们都不敢,做梦都不敢。抄家找罪证也一无所获,就是请求皇帝答应让他老子陪孔夫子吃冷猪肉,固然有沽名之嫌,但也是一片孝心,又能犯到哪儿呢?根据这点事,就把个三品大员凌迟处死,株连三族,也忒过了些。

于是,皇帝是想给尹嘉铨一个机会,如果他表现好,就留他一条命,如果表现不好呢,皇帝心里也就平衡了。显然,尹嘉铨经受住了考验,一丁点怨言都没有,满口歌颂皇上圣德,无怨无悔。皇帝一开心,尹嘉铨的老命也就保住了。

在清朝众多的文字狱中,这一出是最奇特的了,没有关碍文字,只有一对施虐和受虐狂,上演了一出闹剧,施虐的让人们见识了,这个虐能达到什么地步。而受虐的,也让人们知道了,原来人是可以自虐到这个程度的。尹嘉铨的马屁,自虐的马屁,给大清的臣子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一个忠臣的典范。如果不是前面皇帝发话批判了,没法子收回,这个典范原是应该被表彰的,立牌坊的。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