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商品休闲街区质量评估体系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gxyq2019219)阶段性成果;2020 年中华职教社总课题「职业院校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与实践」子课题「高职院校推进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研究」(ZJS202007161)阶段性成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2020 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巢湖市旅游发展研究」(202014SKB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启芳(1980-),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摘要: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业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而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出发,梳理出了目前广泛采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包括美国的「创新理论」、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从它们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共性,并结合我国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现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1.021
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1.1 国外校企合作的起源——美国的五种「创新」理论
创新之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早就被世界认可,但是把它和校企合作联系起来,还要得益于美国。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创新,然后才会指导具体的行动,从而转变为技术层面的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没有这种创新理念,就没有后来风靡全球的各种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创新理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1912 年,他就在其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并给出了「五种创新」的理念,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20 世纪 80 年代,以罗斯伯格为代表的学者发展、补充了创新理论,提出「创新三过程」论。来自英国的学者弗里曼教授在其着作《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开拓性地提出了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和企业的专有,「校企合作应是一种国家行为」,并构建出了「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三种螺旋体模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把高校、各种社会教科研机构也纳入了创新的主体阵营,创新的主体范围变大,扩大了校企合作的参与面,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1.2 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学制中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头戏,其受重视的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普通高等教育。德国在其《职业技术教育法》中就明文规定:「50% 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是德国把企业作为「一元」,学校看作「一元」的「双主体」参与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教育模式。它主要针对的是中学毕业生,以培训为主要形式,整个培训过程放在工厂或者企业以及国家创办的职业学校(Berufs 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中进行,BBS 负责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工厂或企业负责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学生在理论学习完成之后必须下到企业,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成为师傅带领下的学徒,从头开始学习动手能力。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让学校教育和工厂或企业生产无缝衔接,学生成为线上工人,其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真正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书本,并且接触到的都是最新的生产技能,从真正意义上避免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也避免出现职业教育中经常出现的理论和实践「脱钩」的弊端,学生也可以在工厂或者企业的实践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企业也可以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提早物色选拔自己最需要的人才,缩短了学生身份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时间,节约了社会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业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3 世界职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模式是英国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工读交替」模式的形象性称唿。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学生采取「双身份」管理制度,兼具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到真实的社会企业中进行历练,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够积累社会经验。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倒逼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是先学习理论,而是先把学生放进企业学习一年的技术操作,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或者学习的专业先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回到学校进行 2 年或者 3 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一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会很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校再让学生转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最后再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中去检验。即所谓的「1+2+1」或「1+3+1」教学计划。或者先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再到企业实践一年,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最后一年再回到学校补充理论知识,即「2+1+1」教育计划。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是目前理论和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求学期间接受来自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考核,而且考核是动态的全过程的全面的考核。国家也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并保障企业全程自主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参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践场所和实习岗位,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严格设置教学内容,教师经常深入企业第一线,学习并指导学生的企业实践。
1.4 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美国的「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 CBE)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它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培养目标。美国在长期的职业教育模式摸索过程中发现,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全民族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能力,突出重要的是实践能力。于是,以突出能力培养为特色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源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教育学家布鲁姆把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始于希望准确达成的目标」。提出为了让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更多层次,就应首先转变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递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塑造上转变,需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CBE 以学生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为先导,核心是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CBE 教育体系的本质就是以岗位能力为基础,动员业界广泛参与,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 理论知识充足、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技术人才。
2 对国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述评
2.1 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共性
2.1.1 注重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
通过对以上发达国家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职业教育领域畅行无阻,得益于各国政府的强效推动和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每一种校企合作模式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德国政府为了保证「双元制」的顺利推广,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工业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保驾护航。美国为此还特别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等,政府的「发声」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强大后盾。
2.1.2 保障企业的既得利益,促进其积极性的提高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盈利性的企业和公益性的教育两种机制体制本质的冲突。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达国家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吸引。如德国给企业就在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并同意把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投入计入其生产成本,企业可以以此为据从国家获得相应的专项经费补贴,注意抬高企业的社会地位,邀请企业参与制定各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谓「名利双收」,其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空前高涨,它们就会真正把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效果就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2.1.3 动态的学业考核和评价系统,培养真正的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调查显示,德国「双元制」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受社会认可,这得益于在施行「双元制」过程中严格的考评制度,严谨的德国人有很强的执行力,考评制度不止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地和学生的学业挂钩,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有学校毕业证,还要有企业的培训合格证和行业协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证,方能持证上岗。而「双证书」就是持有者最好的能力证明,是两张最有含金量的「个人简历」和职业资格证明,因此,他们比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更受青睐,更被企业接受和社会大众欢迎。
2.1.4 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施行实景式教学
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都会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无缝连接,不是模拟实景,而是真正的实景教学。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和工人双重身份,并且两种身份可以不适实现自由转换,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采取「分段式」的教学,既可以随时对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又可以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的识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的良性氛围。
2.2 国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启示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行状况,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必须从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继续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现状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建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国家、学校和企业实现三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要更新观念,采取灵活的学制管理方法,在校理论学习分值与在企业工作实践分值合理分配。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情感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3)把职业教育的「1+X」证书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校学习结束之后,不仅仅获得一本毕业证书,更是可以因为在实践学习中表现较为突出,而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和能力证明。当然,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和内核建设,防止「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某些企事业单位套取国家公共资源的手段。
3 总结
如何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都一直在努力寻找的方向。在市场化、智能化的今天,职业学校的教育更不能「闭门造车」,更要转变思路,博采众长,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谋求发展,与之充分融合,加强内涵建设,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真正的理论和技术「双过硬」的职业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培养人才,最终实现文化融合。选择正确的合作模式,在科学可行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实现国家、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以上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了的,比较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的成熟模式,是人类职业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在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当然这些模式的推广,不能「拿来主义」照搬照抄,而是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结合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开拓创新,摸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孟凡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推动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29-36.
[2]王倩倩.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综述及现状调研[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25-28+45.
[3]易明勇.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双创」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6):126-128.
[4]林卉.几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理性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3.
[5]Silberman,M.Training the Active Training Way:8 Strategies to SparkLearning and Change[M].San Francisco,Pfeiffer,2006:1-6.
[6]周子英.基于 CBE 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旅游纵览,2019,(9):218-219.
[7]刘瑛.「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以能力为本位的 CBE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7):21-23.
[8]段洪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的研究与实践[J].农家参谋,2019,(20):276.
[9]陈美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北京市商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19):242-243.
[10]雷晓盛.CBE 模式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9,(15):136-138.
[11]商碧辉.建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5).
作者 姚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