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藏装行走在高原的华服美饰
![作者](https://picx.zhimg.com/v2-abed1a8c04700ba7d72b45195223e0ff.jpg)
记忆中对于﹃美﹄最初的定义,是儿时藏历新年,母亲身着藏服,头戴绿松石,珊瑚,腰系配饰小刀,随着人群舞步缓缓而动的样子,现在想来,一颦一笑间,那也是母亲一生最美的样子。
藏地裁缝多为男性,细看巴桑老人的手,
因为藏地特殊由外向内的走针法,
即拇指和中指捏住针,
食指再推针,长此以往
形成了职业的「裁缝手」,
巴桑老人被誉为现存拉萨藏装
缝纫工艺最佳的手艺人。
来自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亲笔签发、挂在斑驳墙上的一封感谢信,让我们窥见了历史深处兀自繁华的西藏手工艺世界。在信中,安南及夫人对来自巴桑先生的手工羊毛披肩及它呈现出来的西藏传统手工艺术予以很高的评价。巴桑老人被誉为拉萨藏装缝纫工艺最佳的手艺人,从十三岁开始学习缝纫技术至今已近六十年,他一如当初,将一丝一线缝进他满布皱纹的岁月里。
拉萨藏装的订制和巴桑老人的针法
喜马拉雅北麓伟大而庄严的西藏高地上,荒原辽阔、色彩明亮而又纯粹,与藏民族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对自然社会的热情相唿应。
![](https://pic4.zhimg.com/v2-4690fdc98a238f72ef6b54439486743e.jpg)
最早的拉萨藏袍样式和质地的定型主要是受基础生产资料限制,并受中亚粟特人袍式的影响。到松赞干布时期,在借取外来文化(主要是中亚、西亚及中原文化),并与本土文化整合以后,形成了着名的「吐蕃」风格与特色,奠定了现代藏族服饰传承的基础。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藏民族不断与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从不同角度进行吸收融合,形成拉萨的藏装风格。到清代以后,在前期形成的拉萨藏装风格基础上,衣物用料和款式吸收上更是呈现史无前例的丰富多元。
目前,人们对藏区各地服装风格的分类方法并无一致的标准,不过大体上认为,卫藏服饰典雅古朴;安多服饰雍容华贵;康巴服饰粗犷豪放;嘉绒服饰华美时尚;古格服饰则带有典型的王朝华贵遗风。另外,根据经济形态又有农区服饰和牧区服饰之分,这主要体现在用料和制作上的差别:农区的藏袍以氆氇和毪子为主要原料,袍身较为合体,颜色丰富;牧区则以皮袍为主,袍袖肥大宽敞,根据生活需要腰际多缀挂火镰、奶钩、小刀、鼻烟壶等装饰品。此外,根据场合的不同,藏装还可分为劳动服饰、休闲服饰和节日服饰三种,主要是服饰的繁简、用料和价值上的区别。其中,节日服饰最为华美,对个人和家庭都是财富的象征。大部分传统藏装的置办仍保留了私人定制、量体裁衣这种模式,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是成衣销售。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件藏装的定制主要讲究:款式、服装结构、材料、工艺技术、图案、服装附件、装饰品、色彩搭配等。
巴桑裁缝店位于策墨林寺出租房内,按照传统,缝纫包括制鞋在内的所有缝纫活,包括帽子、各式藏装、寺院用品及门窗门帘等。藏地好的裁缝大多为男性。细看巴桑老人的手,因为藏地特殊由外向内的走针法,即拇指和中指捏住针,食指再推针,长此以往形成了职业的「裁缝手」。说起自己从十三岁开始的学艺经历,最开始的时候学「空针」(无针线、模拟快速缝线的动作)都需要学习三个月。学徒也需要学满三年才能出师,「以前是慢工出细活,虽然机器引进后,制作时间缩短了,但我还是认为手工缝制的品质要优于机器制造。」巴桑老人说这句话时距第一台英国产缝纫机「森格尔」进入西藏约有 120 年,那是当时最好的机器,同时代还引进过印度的缝纫机,但总地说来,针脚都不细致,且缝纫针法也过于单一。
谈起传统拉萨藏装缝纫曾用到的十多种针法,巴桑老人对这些现代工艺还无法替代的针线美学颇为「自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有缝纫走针方法就有「连、大央、夏尔、牡迪、拓增、达郭」,其中「连」(汉语意为引线)是最简单与基础的针法,老裁缝中流传一句「只要裁缝不耽误引线,引线就不会耽误裁缝」,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偷工减料,诚实的劳动才会得到坚实稳定的回报;「牡迪」翻译成汉语意为「珍珠串」,通过这种针法可以看到露在布料面上的针线就像一串珍珠,特别美丽。「达郭」大概是最难的针法,通过走针将布料天衣无缝的缝合,布料表面看不到线脚的存在。当然很多缝纫工艺也渐渐失传了,比如「当介」就是根据需要将马尾毛缠绕成粗细不同的线,外面用丝线缠绕,这种线经久耐用,旧时衣袍常用这种做缝线,现在因为棉麻替代物更加方便和价格低廉,已渐被遗忘。
说到现在藏装的改良和传承,巴桑老人更关注的是它的工艺水平。现代藏装虽然加入了许多时尚元素,但是在工艺水平上还不够扎实。此外,在传统藏装的缝纫技术传承上,从前是因为学制长、学艺艰苦、艺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以及时代影响而导致艺人出现断层,现在传统手工艺传承则因与机器制造的竞争面临失传的危险。
拉萨藏装 ABC
藏族服饰因各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作为首府城市的拉萨,服饰既有其他藏区服饰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
男女服饰主要由藏袍(藏语称为「曲巴」)、衬衣、腰带、佩饰、帽子、靴子组成,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整体面貌是以平面的、直线的、舒适的、飘逸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https://pic2.zhimg.com/v2-44b651f0c7fdc724e595fc79982c233b.jpg)
男女藏袍的左襟大右襟小,黑色氆氇藏袍衣襟、袖口和下摆用蓝布绸内贴边,右腋下钉个纽扣。
拉萨女性服饰因季节而分为两种,夏季穿无袖藏袍(藏语称为「曲巴普美」),冬季穿有袖藏袍(藏语称为「曲巴普祐」),藏袍长至脚面。
女式藏袍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过去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样式,这种样式裁剪上没有收腰、有袖长袍是连肩的,结构简单舒展。一般袍的长度超过着装者本人,长及地面,着装时需穿上两袖然后将领部顶在头上,将左襟搭在右襟上,并在右腋下系扣形成右衽,将左右两边重合多出的部分向后折叠,长度控制在脚面上,系腰带(腰带一般为丝绸面料);然后将头顶的领子放下来,会在胸部形成一个囊状(藏语称为「昂巴」),便于放置一些小物品。另外一种是改良后的新式藏装,量体裁衣长度刚到脚面,将腰部收腰,腰部以下袍身缝合在一起,左右两边缝上同面料腰带,穿着时只需套头穿上系扣,两边向后折叠即可,穿着方便快捷,左右腋下没有多出的量,使女性尽显腰身,婀娜多姿。内着衬衫(藏语称为「玟玖」),衬衫较短,一般在腰部及腰部以上,宽直裾、无扣;穿时将领边翻折于藏袍外,领边与藏袍领边宽度一样,长度稍短,并在领部右下方别一枚精美的胸针进行装点。
拉萨女性对藏袍的面料和色彩选用十分考究,要求面料光洁平整,纹路清晰,质地柔软,紧密适中,悬垂性好。往往选用绸缎、哔叽、氆氇(藏族传统毛纺织品),谐玛(氆氇中质地最好的一种)。夏季面料色彩选用纯度较低的高雅色调,花色较小,基本上不会选择对比性非常强的色彩;氆氇和谐玛面料均沿袭传统习惯为黑色,每逢藏历新年穿里子为羊羔皮毛长袖藏袍,外罩纯毛面料,藏语称为——「巴扎」。
腰间系五彩细条纹围裙(藏语称为「邦典」),是女性表示婚否的标志,在拉萨已婚女性系邦典,未婚女孩是不系邦典的。邦典是用三幅长短一样的色条氆氇缝制而成,据说「中间一条代表家庭主人即丈夫,右边一条代表自己,左边一条代表子孙后代」,已婚女性无论在家或外出都必须带邦典;拉萨女性喜欢彩条纹较窄的邦典,多选用质地较好的谐玛邦典、丝线邦典等。节庆佩戴的邦典两边上角有一对金丝彩缎,中间还有方形四指宽的彩缎或布条,这些在藏语里称「卓典」,起到装饰或固定邦典带子的作用,这种邦典都系在面料较厚的藏袍上。
拉萨女性,按传统习俗从小就得扎耳洞,如果没有耳洞就被人耻笑来世会变成驴;穿藏袍必须佩戴饰品,否则寓为不吉利。服装佩饰不求堆砌,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喜爱做工精巧、秀气、雅致的造型,材质主要有金、银、玉、珍珠、珊瑚、松石等。发辫上没有过多的饰品,已婚妇女梳两个辫子,在发尾部编入彩色丝线藏语称为「扎绣」,有时垂于身后,有时将两发辫交叉盘在头上。
还有一种盛装佩饰是过去拉萨贵族妇女佩饰,头戴三角形或「Y」字形冠饰藏语称为「巴柱」,造型别致、装饰华丽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巴柱」根据材质分为,「姆弟巴柱」(珍珠冠)和「曲如巴柱」(珊瑚冠);耳朵两旁佩戴以金镶嵌绿松石制成的大耳饰藏语称为「埃果」;整体头饰佩戴较烦琐。胸饰藏语称为「噶乌」,是用金或银錾花制成的八角形胸饰盒, 外表雕饰精美,上面镶嵌宝石、松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现今「巴珠」基本不戴了,但价格不菲的胸饰「噶乌」由于造型美观大气、色泽华丽、装饰精美、佩戴方便和藏袍搭配在一起民族特色浓厚,受时下女性青睐,也成为婚庆时新娘子必不可少的胸饰。
拉萨郊区农村女性戴头巾,将四方头巾对折成三角形包裹头部,藏语称为「果热」。年轻女性喜欢戴色彩较艳丽的头巾,年纪大的妇女喜欢戴深色头巾。在一些节庆时会戴白色或黄色头巾。
![](https://pic4.zhimg.com/v2-3889696e491764e62aa2438cda3ec9cb.jpg)
拉萨男装主要是以长袖藏袍为主,里面穿衬衣和裤子。男式衬衫是立领大襟,衬衫领部用织锦滚边,下摆梳理规则的毛边作为装饰,也有的用均匀的缝制线迹做装饰线,裤子一般为西裤。
男藏袍肥大、腰宽、袖口较宽而长,有的右腋下用布绸做 4 厘米宽、20 厘米长的飘带。着装时需穿上两袖然后将领部顶在头上,将左襟搭在右襟上,并在右腋下系扣形成右衽;将左右两边重合多出的部分向后折叠,腰部以下臀部要形成四道褶皱(藏语称为「姑苏」),下摆提起,略过膝盖,系腰带(腰带一般都会选用红色丝绸两头有丝穗的),将丝穗部分垂放在前面,胸部至腰间形成大囊,可放置随身携带的物品;夏天时将右袖脱下,或垂于身后或搭在肩上,也可以两袖都脱下束在腰间;冬季时两袖都穿上,裤腿塞进藏靴里,显得精神利索。
年纪大的男性会选用藏青、黑、褐、深灰等明度较低的厚重色,年轻人则选浅灰、浅蓝、棕黄色等色彩明度较高的颜色,内搭亚麻色、白色、绛红色等立领大襟衬衣。藏袍面料多选用哔叽、丝绸、氆氇、谐玛、素布,衬衣面料多选用印度棉麻布或绸缎;藏历新年穿里子为羊羔皮长袖藏袍,外罩纯毛面料,藏语称为「巴扎」。佩戴简单精巧的松石、珊瑚、天珠等首饰,不夸张,不堆砌;拉萨男装整体简洁儒雅。
鞋帽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萨男女都喜欢在节庆时头戴长寿金丝帽(藏语称为「次仁金廓」),金丝帽用氆氇和皮毛,还用金丝缎、金丝带做装饰。帽饰主要以毡为帽胚,帽顶用金花锦制作,帽翼四片,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翼镶嵌獭皮,华贵富丽。男女戴法也有不同,男式帽两翼可以折叠,天热时单翼或双翼可折起来戴,女式的不能折叠。夏季男士头戴礼帽,藏语称为「甲噶夏莫」。「娘夏」是城市妇女喜爱戴的冬帽。制作方法与金丝帽差不多,只是不用金丝连缀,帽翼较大,帽面全覆锦缎或单斜纹哔叽。两翼嵌水獭皮,帽子轻便大方。藏族传统习俗妇女外出不戴头饰不雅,被人耻笑,后来为了简化妇女冠饰礼俗,有人创制这种女式轻便冬帽,并很快流行。
关于这女式轻便冬帽的称谓有两种传说,帽子创制人本来起名为「杨夏」(轻便帽),但帽子问世不久,恰逢 1933 年底十三世喇嘛喇嘛圆寂,人们为了悼念他,刚出世的轻便冬帽便改成为「娘夏」,「娘」是藏文「娘唵」的缩写音,有悼念之意,从此这个称谓流传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这种女式冬帽是娘域(指现在通称的年楚河流域,包括康马、江孜、白朗、日喀则一带)盛行的男式「圆盔朵帽」改进而成的,故称娘夏。
男女着靴,女性穿皮鞋或传统 「松巴靴」, 「松巴靴」 头为方形,用牛皮做底高约两三厘米,边缘用彩色丝线绣图案;黑色氆氇做面和靴筒,靴帮、靴面用红绿毛呢相拼接,用丝线绣各种花朵图案点缀,美观而又暖和。较高级的有「松巴梯尼玛」(双层皮底松巴靴)做工精致考究,靴带是用细羊毛手工编织的带有各种几何纹样,两端留有彩穗,色彩艳丽,与靴配在一起,十分悦目。男士靴主要以牛皮靴、黑平绒靴为主,各式藏靴靴筒后部都留有 10 多厘米长的开口,以便穿脱,传统藏靴是不分左右脚的,全部工艺都是手工制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每年拉萨传统藏历新年、雪顿节(「酸奶节」)、望果节(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仙女节」( 藏语称「白来日缀」),拉萨女性都会为自己和家人提前订制藏袍,精心挑选面料,节日当天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穿着新装、戴着首饰,煨桑祈祷、许下心愿,祈求家人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现代藏装的改良与创新
走进神力时代广场附近的「999」藏装店,大多时候都是人头攒动,店员和顾客忙得不亦乐乎,可见传统藏装在拉萨服装市场并不是人们挂在衣橱里的怀念,而是大众走在街头的时尚。「999」藏装的创始人旺扎来自山南的扎囊县,家中几代人都是远近闻名的织氆氇能手。小时候听着木梭编织羊毛的纵横之声,眼见山川大地上的自然之色就在暗暗想这世界的多彩和美丽,成年后仍不忘自己的初衷。在对传统藏装的继承上,他主要通过写意的剪裁使设计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生活,更从配色和面料质地角度大胆创新凸显自己的藏装理念追求。看到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外国人来订制藏装,旺扎每一次都感到由衷的快乐。想着让氆氇的厚重挺阔,羊绒的柔软温暖,丝绸的轻灵柔顺,邦典的绚烂多彩带给人美好和优雅的体验。
提到藏装的色彩,他说「拉萨藏装的颜色是绚丽和多彩的,藏装的整体式样并不矫饰,自然朴素,这源于藏族自古便有的自信、清澈、坦荡的真诚之心。」想起小时候父亲给自己一针一线缝制新衣,每一个细密的针脚里似乎都可以看到岁月里父亲所诠释的勇敢与担当,也正是这份坚持,让旺扎相信藏装的美好意义,也相信坚持的自由。
在北京中路上,类似「999」藏装店这种在传统藏装基础上进行改良的藏装店还有很多。一些年轻人正在探索藏装独特的时尚与个性气质。
2012 年 6 月,根确扎西创立了西藏元素时装品牌「怡嗡」(YEEOM),取自藏语「怡嗡玛」意为「心仪的女子」。正如他所说:「我做的是西藏元素的时装。」这几年他所探索的是如何将藏装的审美情趣与现代时装的时尚结合起来。传统藏装的廓形和特色,特有面料、图形符号以及色彩搭配等是藏民族服装中最耀眼的时尚符号,但是他对藏族时尚本质的思考更是一种对气质的追寻。这个启发来源于一次和朋友转八廓街,感慨于头戴英雄结的康巴汉子们昂首挺胸向前所散发出来的英气,让扎西找到了自己对于时尚本质的定义,即内心深处所表现出来的美和自信。扎西希望通过他的西藏元素时装激发每个人去找到自我风格时尚。从一个品牌的角度来说,「怡嗡」五年发展之路虽不是一路顺风,但爱和对梦想的信念一直是品牌的底色和气质。扎西希望深入藏文化的精神内核,找寻高原历史上最深情豪放的灵魂,与世界时尚一起,从高原出发,立志在世界时尚舞台上留下藏族服饰精彩绚烂的篇章。
作者 其美卓嘎 彭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