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不能代替监督

作者
作者

最近,南京河西区域的环卫工人陆续配发了一批「智能手环」。除了显示时间、天气以外,手环还能实时定位,一旦环卫工人原地停留二十分钟,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报警声。不过在媒体广泛关注后,该手环的提醒功能已取消。

乍一看,这手环还挺牛的,可环卫工人自己都说,戴上之后感觉像是有人一直在盯着他,被监视了。相关负责人说明,这是为了让环卫工人按照标准打扫,如果停留时间过久,很难保证街道的清洁。这话可以解读为,环卫工人动起来,街道不一定清洁;但环卫工人不动,街道肯定就不干净,听上去十分先进的管理方式顿时就退化不少。

从结果主义导向来看,「动不动」和「净不净」之间,似乎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靠戴着手环刷步数,干活敷衍马马虎虎也不行;如果已经保持街道干净,原地停留稍事歇息,公众完全能够理解。在一份需要责任心的工作上,激活人的内在主动性比强制推动更有效。

虽然说,手环背后的人工智能,也算是对当下监督管理方式的创新,但「智能」终究离不开「人工」,再怎么创新,也都应契合人性化预期。在这类智能设备的「监控」之下,环卫工人被系统判定为「偷懒」,特别是当一个敬业的人被机器催着干活,难免让人产生消极情绪。退一步讲,对环卫工作加强监督没有问题,但落脚点始终都应该是「人」。

事实上,搞环卫工人监控的城市不只南京。深圳宝安区的环卫工人早就被安装了 GPS 定位器,每小时都有里程份额,达不到标准就是不合格。据华商网报道,西安的检查人员甚至会拿着小刷子和电子秤,蹲在路边扫灰称重,要求一平米灰尘重量不能超 5 克,垃圾路面滞留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不合格一次扣 100 元工资,第三次就辞退。

对于环卫工人,我们原本可以有更多关注点。有报道指出,全国各地的环卫工人的收入,往往比最低工资标准高不了多少,福利待遇也经常付之阙如,而他们却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经常需要在高温、严寒与恶臭中工作。与此同时,干如此「脏活累活」的基本都是文化程度低、家庭条件差的中老年人,在就业市场上毫无议价资格,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话语权,值得思考。

最新的科技成果,不该被用在「监视」上。想要提高环卫工人的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使用更先进的器械设备辅助他们工作,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环卫工人的队伍,让城市更美好。


作者 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