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无声外卖」:大爱无言


快速出锅、快速装盘、快速打包送走……外卖配送唯快不破。3 月 22 日,在「馋爱善食」餐厅天府二街店内,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却安静得出奇。
突然,25 岁的范恒开始急躁起来,转身进入厨房端出一锅热腾腾的菜,对着同事不停地比划,示意让大家加快速度。可分装的速度虽加快了,手语交流却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出餐时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一句话就能交流的事,这里得花一分钟。」餐厅创办者邓如斌说。与其他餐馆不同,在「馋爱善食」餐厅中,交流从来都是头等困难的大事。原来,这里除了负责人与一名厨师,其余员工都是聋哑人。
快递哥打手语
这天,邓如斌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爬起床,驾车来到「馋爱善食」餐厅天府二街店。与员工一起,早上八点便齐刷刷地在餐厅厨房忙碌着。他检查完刚送来的蔬菜,又细心查看昨夜刷好的餐具,就连地上的防滑垫也不放过。
「他就是这样一人,对环境卫生、蔬菜新鲜度都很挑剔。」厨师吕师傅说,「尤其在刚开张期间,邓如斌更是事事亲力亲为,仔细把关。」
「与其说是老板,不如说是『监工』。」邓如斌笑眯眯地自嘲说,既然在 2017 年选择了做「无声餐厅」,那就得付出更多。
毕竟「无声员工」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外,比如网约车的「坑」。在排队二十人后,员工游阳终于叫来了网约车,见他将一堆蔬菜提上车,司机选择了拒载。游阳尝试用手语去沟通,但司机还是扬长而去。「很多人都看不懂手语,我也很无奈。」游阳表示。
「现在『出餐』还比较顺利,以前才难。」游阳写字告诉记者,那时候自己刚来工作,因为不熟悉路线,迷路后无法主动与客户沟通。「连续几天配送超时后,客户失去了耐心,将我们换掉了。」游阳十分伤心。好在有邓如斌亲自为自己当「客服」。
那时候的邓如斌白天处理客户投诉,忙得焦头烂额,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甚至还想过放弃。后来针对配送员的特殊情况,他专门制定了一套解决方案。邓如斌说,他在考虑招聘一些盲人来承担客服工作。
「刚开始,我们就琢磨着聘请残疾人来试试。」邓如斌的老伴舒仁翠说。她起初找到了社区工作者,帮忙联系残疾人士。后来,主要通过残联的推荐来招聘员工。在成都市武侯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的支持下,餐厅终于办好了社会企业的营业执照,「馋爱善食」得以问世。邓如斌告诉记者,打算创立「馋爱善食」餐厅源于一次偶然的洞察——自己家门口的爱心亭。
多年经营书报、小商品的爱心亭却突然关停了,这让爱看报的邓如斌猝不及防。一番了解后,邓如斌才知因经营惨淡,曾经火遍大街小巷的爱心亭无法再为残疾人提供收入,因而屡遭关停。痛心之余,在美国念商学院的女儿邓绮珈提出了开设爱心亭送餐的想法。在邓绮珈的坚持下,招聘、开店、送餐……「馋爱善食」有条不紊地开起来了。
「『馋』与『残』谐音,意为用味蕾勾勒出大爱,携手残疾人一起做出爱与善的膳食。」 邓绮珈向记者介绍了当时为何取名为「馋爱善食」。「这名字是不是既有爱又充满了人情味?」
这老板「有点凶」
「老板对我们挺好的,平时还会跟我们一起打球。」员工彭俊向记者表示,餐厅不仅管吃管住,还为他们交了足额的社保,月薪在 3000 元左右。在生活有保障的同时,自己还认识了许多聋哑朋友,非常开心。
「但刚开始他们并不这样想。」邓如斌说,那时店里 80% 以上都是聋哑人,平时见员工们比比划划,自己却傻傻地理解不了,仿佛总与员工间隔着一条鸿沟。
为拉近彼此的距离,邓如斌在开店当月邀请聋哑协会主席来拉拉家常。结果却让邓如斌始料未及。员工们一看到协会主席,便像见到了自己亲人一般,一个劲地比比划划,显得十分激动。交流之余,他们还指着邓如斌比划出略显夸张的表情。而邓如斌则在一旁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交流结束后,他才从协会主席处了解到,员工都觉得他很凶。这让邓如斌百思不得其解。一番沟通后,他才知道,原来聋哑人的内心柔软而敏感。有时,自己着急了些,指着他们说话或是看了他们几眼,员工就误以为老板是在骂自己。了解这一情况后,邓如斌都尽量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勤学手语,再辅以手机打字的方式与员工交流谈心。
可有时候即使是老员工,在理解上也会有所偏差。「我以为晚上聚餐后就不用再值班,就回宿舍了。后来顾客没收到餐,给了我们差评。」小青有些难过地向记者表示。原来,在前些天,邓如斌接到了来自外卖平台的客户投诉。在系统自动接单后,餐厅却没有员工出餐。「这些困难在所难免,毕竟个别人的理解力有些偏差。」邓如斌说。
但邓如斌显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有人曾在微博上私信邓如斌,对餐厅中的「无声员工」表示心疼——上班本就很累,还要时常面对媒体采访,「一味通过宣传来打动消费者,到底把员工放在哪里?」
按理说,餐厅本该积极配送外卖,但令人吊诡的是,这家店又常常处于「休息中」,在外卖平台上并非天天接单。「外卖不好好做,心里只想着搞宣传。」有网友质问道,「这能真正地帮到弱势群体吗?」
对于这些非议,邓如斌并未回应,而是给大家埋下了到餐厅用餐的念想。
服务员「无话说」
如「馋爱善食」的名字一样,餐厅从不缺人情味。「我每天中午都在这吃饭,这里的饭菜卫生又可口。」在附近上班的小刘告诉记者,他已经是餐厅的熟客,服务员虽无法说话,但他总能在这里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绚烂如花的笑脸。
「来到这里后,我体会到了温暖和友谊。」员工范恒通过文字与记者聊到,在餐厅工作的大半年里,自己找到了「家」的感觉,「那是曾经在工厂工作无法感受到的。」曾在某电子产品代工厂工作了半年多的范恒,与同事们几乎没什么交流。毕竟大家平时太忙了,来不及理解自己的手语。范恒记得自己刚去时,便用手语给车间组长请了个病假,组长当时也用手势应允了。可谁知道,到了第二天,组长竟说从未收到过自己的请假申请,而那个酷似应允的动作,只是自己在拣货中无意做出的。「我感觉始终无法融入他们的世界。」范恒表示。实际上,「融入感」三个字不仅透露出了聋哑人的心声,也道出了「馋爱善食」的创办目的。
为了让员工更好地融入社会,邓如斌常引导员工们关爱弱势群体。足够细心的顾客会发现餐厅靠墙的位置总是坐着一个小女孩,由于父母疏于照料,小女孩至今还未上过学。「哥哥们每天接我来这学习。」两年来,六岁的晓晓在餐厅员工的照料下学习与成长。
事实上,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据去年发布的《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8)》,2017 年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 942.1 万人,但整体就业率只相当于健全人就业率的 62% 左右。与 2016 年相比,虽然就业总数增加了 46 万人,就业状况也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报告中所指出的政府层面对残疾人就业的理念有待革新、残疾人就业服务方式有限、残疾人就业法规体系需要完善等七大方面问题。
对此,目前邓如斌也在计划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无声餐厅」。他希望这个餐厅不单单是给顾客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也为顾客提供一些精神养分。比如,有兴趣的市民可在午后进店免费学习手语,让市民对残疾人群体有更多的了解。「今年计划实现 100 名残疾人就业,餐厅增至 30 个出餐点。」邓如斌说,「在五年内解决 500 名残疾人就业」是他和女儿的目标。
「『帮助残疾人就业』并非是冠冕堂皇的话,我不是在做『慈善』,我只是认为这事值得。」 当被问及为何设定该目标时,邓如斌如是说。(部分采访人物为化名)
作者 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