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如何啃下硬骨头

在这轮反腐风暴中,许多政法、金融系统的官员也相继落马。曾任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的孟建伟便是其中之一。
「要积极主动投身重大斗争一线,勇于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动真碰硬拿下各类攻坚战役。」
这是 6 月 5 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特别强调的一句话,当时引发席间不少干部耳语。会后有人透露了交流的内容,认为内蒙古目前最大硬骨头之一是煤炭资源领域的专项整治。
去年 10 月 25 日,石泰峰从宁夏来到内蒙古任职。在那场干部大会上,提出要大力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作风,挺直腰杆勇担当,俯下身子抓落实。
履新不到半年,石泰峰在今年 2 月 28 日召开了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撂下了「倒查 20 年」的狠话。他说:这一领域的问题已经成为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和源头,必须坚决割除掉、彻底清除净,要把发现的每一个问题整治到位、把查处的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石泰峰也成为这次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抓整治工作。
自动员部署会以来,内蒙古已有近 50 名处级以上干部落马,仅 3 月份,就有 4 名省管干部被查。这场「黑金」腐败的整治力度不可谓不大。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出具相关纪检监察建议,再到内蒙古召开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这场反腐风暴迅速拉开序幕。

在内蒙古,「黑金腐败」绕不开鄂尔多斯,石泰峰也把专项治理调研的首站选在了鄂尔多斯和乌海市。实地调研后的 3 月 18 日,他参加了在鄂尔多斯举办的专项整治工作专题座谈会。会上,煤炭资源大市鄂尔多斯市、唿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阿拉善盟主要负责同志做了发言。有人指出,上述几个地方或多或少都涉及煤炭资源领域问题,石泰峰当时强调,要紧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检监察建议指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拧紧螺丝、上足发条,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专项整治工作中去。随着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鄂尔多斯市原煤炭局党委书记、局长郭成信,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煤炭局原副局长李彦,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悉数落马。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有三个前所未有:时间跨度前所未有,倒查 2000 年以来全区所有涉煤项目;清查范围前所未有,「一矿一档、一矿一清」,确保问题清仓见底;涉及人员前所未有,不仅要查党政干部,企业老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亲属也要查。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政协副主席张志军落马,他曾担任该盟煤炭局长;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后两任总经理莫若平和郝胜发分别被查;内蒙古怡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文光退休一年后依然被查……

伴随纪检监察机关的大力查处,巡视工作同步推进。截至 3 月 27 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七轮巡视 12 个巡视组进驻完毕,对十天前发言的鄂尔多斯市等 7 个盟市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等 4 个厅局,以及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 3 个国有企业开展煤炭资源领域专项巡视。巡视组受理信访的截止时间也从原来的 5 月 27 日延长至 6 月 9 日。目前已督促涉煤领域的立行立改事项 49 件。与此同时,7 个盟市同步组建 21 个巡察组,与自治区党委巡视组上下联动,对 237 个涉煤部门(单位)开展巡察。
巡视期间,石泰峰深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能源局调研专项整治工作,这也是巡视组进驻后,他首次调研被巡视单位。这一次他又提出了新要求:对重点环节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注重完善制度机制,特别是要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堵塞管理漏洞;牢牢把握住「要交什么账」「拿什么交账」的目标定位线,真查问题、查真问题,做到边查边改、立查立改。
专项整治工作两个多月后,多名涉煤领域官员落马,专项整治已进入问题核查阶段。5 月 6 日,石泰峰主持召开了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他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提出要求,要全面细致地发现问题、查清问题,决不让一个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漏网;要认真清理煤炭资源领域的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做好立、改、废工作;对于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整治不力、进展缓慢、敷衍塞责、拖后腿的地区和部门,该约谈的约谈、该通报的通报、该问责的问责。怎么查问题、怎么堵漏洞、怎么追责任,这次会议都做出了部署。
作为自治区党委书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双重身份」的加持让石泰峰尤其重视煤炭资源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在通辽市调研脱贫攻坚等工作时,石泰峰也不忘督促通辽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专项整治。
对于内蒙古而言,这次专项整治正当其时,能净化和修复当地的政治生态,体现了中央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倒查 20 年,今年只是起点,相信这场反腐风暴将持续刮,直至彻底查清所有涉煤腐败。只有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毒瘤」和「温床」,内蒙古的政治生态才能重现「蓝天白云」。
作者 杏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