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社会越来越开放,观点当然也会越来越多元。但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似乎越来越感到孤单。」
「一条牛仔裤 =3480 升水,一边在浪费,一边在污染。」
「成本价 4.3 欧的牛仔裤,承载着消费者的妄想和订货商的贪婪。」
这几天,九零后创业者杨欢的微信朋友圈被这篇《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刷爆了。信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杨欢强烈地感到,自己的朋友圈有种「分裂感」。
「孤单」的个体
这篇措辞激烈的文章,讲的是牛仔裤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损害。但杨欢却对该文的诸多观点感到怀疑,便在转发的时候一一指出文中的问题,比如数据的算法。「我正好是做服装的。并不是反对环保,我只是讨厌用夸大的事实和混淆的概念来绑架道德。」
杨欢表示,自己的观点一发出,便得到十几条评论——有的人支持,有的人表示「呵呵」。
杨欢追逐社会热点,却时常感到孤单。待他一刷朋友圈,多数人还是和他看法不同——但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也不和他交流。
而在微信出现之前,杨欢从不知道自己和「熟人」们在同一件事上的观点能相差这么大。「学生时代玩人人网,里面的好友成长经历和接受的教育也差不多,看法也不会差太多。但是现在,人际圈子扩大了,什么人都会遇见了。」
但他不认为这是坏事。「社会越来越开放,观点也会越来越多元。只是这带来的另一面,似乎是我们越来越感到孤单。」
杨欢的这种孤单感曾被知识分子描述为「原子化」。在中国,也有不少人开始表达对「原子化生存」的忧虑——这不是微信出现后才有的现象,但微信仿佛把它暴露得更加明显。
30 多年来,随着中国大家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逝,人际关系「原子化」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社会生活中,国人一方面保留着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大城市居民的心态正在悄然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浅薄自大。」有专家如是说。
朋友圈则是「线下生活」的「线上翻版」。「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各自都固执己见,不愿意听跟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杨欢坦承,这背后反映的是不同价值观和利益的鸿沟,「就拿那篇讲牛仔裤的文章来说,后来我从一个朋友处得知,好多人觉得我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说话。」
而有的人也在享受朋友圈的「孤单」,身在德国的留学生潘亮就说,「在朋友圈里,你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和价值观,如果各自想法差异太大,也就没有必要深交下去;而另一些时候,也能在朋友圈里找到和另一个人『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说。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潘亮被多份书单「刷屏」。他在朋友圈发了条感慨:「朋友圈是一个读书日才想起来要读书的地方。」
他说,那些早已养成读书习惯的朋友,都在感慨下点赞。「交朋友,不需要太热闹。」
朋友圈里的「站队」与「讨好」
在一些人那里,朋友圈也成了一种「站队」场合。
3 月,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爆发,一篇题为《疫苗之殇》的旧图文报道在朋友圈广泛传播。
在朋友圈转发了批评文章《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后,不到 5 分钟,张敬把转发删除了。
张敬是一名记者,从业 8 年。「5 年前,这篇文章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在业务上存在不少瑕疵。」
她觉得,文章最大的问题,是没搞清楚「疫苗的监管」和「疫苗不良反应救助机制」是两个不同的议题。「它把两者混为一谈了。」但她说,自己没有勇气在朋友圈表达异议。
她朋友圈里的媒体人,对于那篇旧报道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殇》文引发了公众对疫苗问题的关注,值得肯定;另一派则认为,文章的瑕疵同样值得正视。两派互不相让。
张敬最终没有「站队」,她只是私下和一些朋友表达过自己的想法。「怕影响和一些同行的关系。」她说,像她这样隐藏在「朋友圈舆论」之下的人并不在少数。
和微博不同,微信是一种「熟人」社交工具。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添加的好友中 60.15% 是手机通讯录好友。这种性质决定了,人们在微信朋友圈表达观点的时候,也会考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上的平衡理论认为,人和人在相互交往中,总是趋向于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当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趋同时,就是平衡的,两个人会相互吸引。
「求同」容易,「存异」困难。当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相左时,他们各自也会调整对对方的态度。
也就是说,理论上讲,人们会自动疏离那些「异见者」。而通讯技术的发达,实际上加大了一些人的「站队」压力。
3 月底,一段婚礼伴娘柳岩被捉弄的视频被曝光,引发争议。视频让人们再次讨论起女性权益、文化传统等话题。「柳岩有些可怜。」公司女职员梁欣在朋友圈这么吐槽。
但是梁欣的老板却回复,「婚礼嬉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其他同事也在那句话下附和老板,其中不乏女性。「就在这么一件跟工作无关的小事上,还是有些人想着法儿地拍马屁。「朋友圈其实也是个表演的场合——你要权衡自己的表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她感慨道。她甚至学会了分组,对同一个话题,发不同的感慨定向转到不同的组里。
相比朋友圈,微信群是一个更加封闭的交流环境,也常常会有「站队」和「迎合」。在广电系统工作的刘飞透露,同事们分享新闻到微信群后,大家常常意见不统一,这就需要有威望者一锤定音或转移话题,以免伤了和气。
「如果分享新闻的是领导,立马就会有人站出来附和,同时也赶紧转到自己朋友圈;有的则是先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试探性地探明领导态度和好恶后,最后再『站队』;如果有人把领导的态度『猜』错了,就会很尴尬,不再说话了。」
对公共议题无效,思维更狭窄了?
已经有不少中国传播学者注意到,微信已经慢慢替代微博,成为新的「舆论场」。比如,在「天津爆炸案」发生之后,一篇公众号文章《五问天津爆炸——被化工和恐慌围困的城市》在朋友圈中「疯传」。而每个微信使用者或在转发该文章的同时配上一段评论,或者对别人的转发点「赞」,形成针对某一个议题的「舆论暗流」。
有专家断言,微信的舆论虽然没有微博那么「广场化」,但随着人们使用微信的频率变高和投入时间增多,人们在微信朋友圈这个虚拟社区上所形成的网络舆论,正在对现实社会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微信的「熟人圈」特点,微信朋友圈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公共意见的广场」。这就意味着,新闻话题、社会事件、公共议题的讨论,都变得相对私人化,无法广泛传播。
这是一种「窃窃私语」。
「这个时代,我们的权利意识提高了,更愿意关注公共事件了——微信朋友圈里有点像一个茶馆,每一桌客人的交往圈子可能各不相同,讨论的内容、重点和角度,也大相径庭。」张敬感慨说,以往论坛时代的「汹涌讨论」,在朋友圈是不可能看到的。
随之而来的,是这些舆论声音逐渐趋于「平和」和「理性」。和在微博、论坛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里较少发生「网络语言暴力」。「因为大家都要顾及面子。但凡事总有两面,我们很难通过朋友圈,去了解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声音。」张敬表示,有时候自己会担心思维「越来越狭窄」。
同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微信朋友圈成为新的谣言传播途径——然而,它却缺乏纠错的内生动力。「由于朋友圈相对封闭,熟人之间容易互信或容错,导致圈子自洁机制薄弱。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发力,将法治之手伸进这片易被忽略的角落。」上述专家表示。而最近习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新要求,为发挥朋友圈的「公共性」,引导其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外有专家认为,微信本就只是社交工具,承担的主要是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微信的公共化可能是对微信原本用途的一种异化——「在某种意义上,这折射出我们其他一些公共讨论渠道都在萎缩的现实,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作者 阎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