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霸」未必适合官场

因为近些年的曾国藩热,汤鹏的名字才为更多的人知道。今人讲述曾国藩的功业和早年的趣事时,汤鹏作为一个颇具喜剧色彩的配角出现。其实,他的人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
曾国藩「生挽」汤鹏
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清嘉庆五年(1800)生于湖南益阳。他是道光年间有名的诗人,自幼聪敏好学,22 岁中举,23 岁时连捷进士及第。
再看曾国藩中举后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和汤鹏齐名并同年中举的同乡魏源,21 年后即道光二十五年才中进士,可见汤鹏堪称「考霸」。
除了短暂地出京做过陕西乡试正考官外,汤鹏一直在做京官,初官礼部主事,后被选入军机章京,转任贵州司员外郎,不久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汤鹏年长曾国藩 11 岁,早 15 年中进士,同在北京为官,算是曾国藩不折不扣的同乡前辈。两人在京过从甚密,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对汤海秋多有提及,想必汤对曾国藩这位小老弟也多有照顾。
两人后来闹掰了,缘由成为代代相传一个「段子」。曾国藩喜欢写对联特别是挽联,但一年到头没有那么多前辈和朋友死呀,无用武之地的曾大人没事就给还活着的朋友草拟挽联。某一年春节期间(应当是 1844 年),汤鹏来曾府串门,因为太熟了,不用仆人通报,直接闯入曾国藩书房。
曾国藩此时正在写一幅字,一看海秋兄来了后马上慌慌张张地要藏起来。真是好奇害死猫,汤鹏看到如此,一把抢过来,一瞅,这是给汤公海秋兄也就是自己写的挽联呀。大正月的这不是咒一个人快死么?他又是一个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急脾气,于是两人绝交。
真是一联成谶,就在那年,才 44 岁,身体倍棒的汤鹏竟然死了!原因竟然是和人赌气。几位哥们在一起闲聊,有人说大黄有毒,为治病才能吃。汤鹏就和这人抬杠,说这是胡说,哪有此事,我没病常常吃着玩,不信我吃给你看。硬是当场吃下一两多大黄,很快就腹泻不止,第二天凌晨便暴卒。
吾友谭伯牛考证曾国藩和汤鹏闹翻并非生挽,而是曾对这位同乡前辈说话不靠谱早就不满,因为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写的家书中说,「汤海秋久与之处,其人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但生挽也未必不存在,因为汤海秋死后,曾的祭文中充满着内疚。其中一句「一呷之药,椓我天民」是对这个天才诗人的惋惜,也是对其孟浪行为的痛心。
儿子举人都没考上,却官居布政使
一个少年科第、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会干这样的蠢事?今天看来确实难以相信,似乎参与这种弱智打赌的人,只能是不读书、没见识的乡间匹夫。但以他的人生履历和所写的诗来看,似乎又可以理解。这是个才华横溢而任性使气的人,少年得志更使这样的性格难以改变。这种性格说白了就是孩子气,用现在的话来说「不成熟」。这样的人诗写得好,但未必适应官场。
和汤鹏性格和命运相近的另一位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有一首称颂了汤鹏:「觥觥益阳风骨奇,壮年自定千首诗。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诗人才是最能理解诗人的。
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提到进士湖南人才辈出,说:「汤鹏尚变以自名一子,魏源通经而欲致之用,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扶危定倾以效节于清,郭嵩焘、谭嗣同、章士钊变法维新以迄于革命。」对其评价相当高。
但因为他的负气,吃大黄自己戕害自己,死早了,没能等到太平天国起事后湘系人物喷薄而出的大时代。多数人以事功、官位论英雄,不了解汤鹏,而津津乐道其同乡晚辈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是可以理解的事。
也许是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汤鹏的儿子汤寿铭倒是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汤寿铭,字小秋,其生卒年月不知。此人没有父亲的诗才,科考记录更差,连个举人也不是,可最后官至广西布政使(主管民政、财经的常务副省长)。
汤寿铭父亲死时,他应该还是个少年,汤鹏那样自杀式打赌,显然是对家庭不负责任。年幼丧父的汤寿铭恐怕就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言「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好在后来湘军崛起,他父亲当年的同乡晚辈特别是曾国藩手握大权,对这位老朋友的遗孤很是照顾。曾国藩当两江总督时,汤寿铭入曾国藩幕,同治十年(1871)被委派到江宁(南京)城外上新河木厘局任委员——木材税务稽查局局长,这是个肥差。曾国藩去世后,先后担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等人对这个小同乡继续关照。
他也应该比父亲会「来事」,年幼丧父的孩子成熟早。光绪年间做到了苏松太道——管辖今天苏州、上海一带,在洋务运动兴起时,这一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光绪二十一年任云南按察使,步入省部级高官序列;二十三年升任云南布政使,二十八年六月改任广西布政使,二十九年(1903 年)闰五月,被慈禧太后第一红人、有「官屠」之称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参劾,革职养老,此时距离他父亲死去已六十年。
性格决定命运,信然。而为人子者善于吸取父亲的经验与教训,也算是一种孝道吧。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