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那批干部,有人打虎、有人成虎

当年那批「闯关东」的干部,大部分获得了提拔,已经有 4 人升为副部级干部。但他们中留下来的不多,多人后来都回到了部委或者原来的地区,其中有挂职期满需要回去的,也有被调回部委的。
近日被通报的辽宁贿选案,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当地干部的关注。十八大以来,辽宁已有 4 名副省级以上干部落马。除省政协原副主席陈铁新外,其他落马「老虎」通报中均涉及贿选。8 月 25 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辽宁省委关于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的通报,再次明确指出了辽宁官场拉票贿选的问题。
这与上一轮东北振兴启动时,黑龙江的腐败状况类似。引起猜测:会不会派大量官员去东北?
选派优秀干部去东北,正是上一轮东北振兴的主要措施之一——2005 年,中央一次性空降 94 名干部到东北,数量之大,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11 年后,这批干部怎么样了?他们的经历能给新一轮东北振兴提供什么经验?
到东北去
2005 年那次大规模干部去东北,是中组部贯彻中央 22 号文件的结果。
振兴东北战略正式实施后,中组部和当时的人事部针对东北人才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2004 年 8 月,中央出台了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 22 号文件),其重点就是加强东北三省各级党政干部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在当时东北组织部门干部的认识里,22 号文件的重要性不亚于 2003 年提出振兴东北的 11 号文件,它几乎可以看作未来东北政治组织生态的路线图。
当时选派的 94 名干部中,转任 38 人,挂职锻炼 56 人,多数原就职经济综合部门和中央企业,熟悉经济工作和企业管理,被视为可助东北振兴经济的人才。
他们在当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重视:临行前,中组部特意为他们举行了送行会,时任政治局委员的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出席;到任后,三省均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举行了欢迎会。
从公开报道中,暂时只能找到 45 名当初选派到东北三省交流任职和挂职的干部名单。这其中已经有 4 人升为副部级干部。
现为中央纪委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纪检组组长的刘实,是这批干部中的佼佼者。2005 年,他从审计署科学工程审计局局长职务上,调任吉林省长春市副市长,2 年后升任长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开始进入纪检系统。直到 2010 年,他从吉林回到中央,任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去年开始担任现职,期间他还担任过中央巡视组副组长。
并不是每一个「闯关东」的干部都获得提拔了。45 名干部中,获得提拔的居多,但也有数人几年后被调回原单位、担任原职。
也并非大部分「闯关东」的干部都留下来了,相比较而言,留在东北三省的是少数,大部分几年后都选择了回中央部委或者原来的地区。这其中既有挂职时间到,需要回去,也有任职后奉调回去。45 名干部中,目前仍在东北三省任职的仅有 5 名干部。
其中,原为北京市房山区区长的张效廉,在黑龙江经历了多岗位锻炼——担任黑龙江省政府省长助理兼省森林工业总局党委书记、牡丹江市委书记、哈尔滨市市长,2010 年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 9 月 8 日,曾调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常委、副市长的李耀新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这是 45 人中,到现在为止,唯一落马的干部。
5 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其中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银温泉,因为 2014 年在开展课题研究期间,多次违规组织公款吃喝,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他和李耀新一样,也是 2005 年那批「闯关东」的干部,当时他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调任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
改变与磨合
尽管大部分干部并未留在东北三省,但他们大多数在当地工作了 3 到 5 年的时间,给当地带来了一些变化,也面临着融入、磨合的考验。
2005 年 3 月,时任交通部办公厅助理巡视员的蔡玉贺,被调到黑龙江交通厅任副厅长(挂职 2 年),期间集中主持了该省的「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和相关公路规划的编制和通过工作。
两年后,在他离黑返京的欢送会上,时任厅长段明山给予其非常高的评价。交通厅宣传部门的一名干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蔡在任期间,不但借鉴了外省的经验搞好了黑龙江的交通规划,还拉近了省部之间的距离。
该名干部的评价似乎并非过誉之辞。当时,黑龙江爆发了「田韩腐败案」,在案件查处过程中,黑龙江交通厅原厅长被撤职,一名原副厅长被判刑。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如何在前期规划上取得交通部的认可与支持,蔡玉贺可谓功不可没。
除了充当政府间的桥梁,这些干部还 「给黑龙江政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时任大庆市委书记曾在媒体上公开谈到这批干部,称这些干部下车伊始,便开始调查研究,为当地经济发展找路子,出点子,并迅速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生活。
当然,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更多的是磨合。
当时到牡丹江市任职的一名干部坦言,「来到牡丹江一个月我感到困难还是比想像的多,但前景比想像的好。说一帆风顺如鱼得水是假话,但说步履维艰也没有那么严重。」
那一个月里他没有接待过一次内商和外商;几乎天天开会,都是小循环;「而对一个城市来说,招商引资显然是发展的第一要务;对此我很有些急躁情绪。」
当时,他提出要建设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但是等到他离开牡丹江市,这个经济带还只是一个初步规划。
空降到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任书记的张孝廉,没想到任职的第一天就遇到尴尬:100 多名离退休老干部因御寒金的发放问题而上访,围堵省森工总局机关大门。
张孝廉了解到,黑龙江森工企业全行业亏损 6000 多万,工资拖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发放御寒金不太可能。但总局和管理局两个机关还在发放这笔费用,这是引起群众上访的直接原因。而这一问题多年来无人敢碰。
破旧立新,打破旧思维模式的桎梏
2000 年前后的「慕马案」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大卖官案」。此后,「田(凤山)韩(桂芝)案」牵扯出了更多高级别涉嫌腐败的官员。
2005 年,中央集中选调多名干部到东北三省,除了振兴东北需要一大批年富力强、有能力的干部之外,打破本土官员长期形成的旧思维模式,给当地政坛提供新鲜血液也是一部分原因。
当时,东北三省常委班子成员中,还是以本土干部居多,即便是已经落马的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王珉,2004 年到吉林时,在激进地推进国企改革时,也阻力重重。
正在查处的辽宁贿选案,将涉及多少干部,是否也如十几年前一样,需要中央为当地政坛提供新鲜血液不得而知。但正如辽宁省委书记李希所说,辽宁经济出现的困难,有结构原因,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政治生态的原因。几个原因搅和在一起,成为辽宁困顿的枷锁。突破这些枷锁,需要一批强有力的干部。
在 2005 年选调 94 名干部之前,中央曾在短期内向黑龙江省派出了 6 位省部级领导,他们的职务分别为:副省长、省政法委书记、政协主席、组织部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在此之前,还有省委副书记兼常务副省长栗战书等人。
当时媒体评论称,「这些新人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腐败。」
从长远来看,大规模、密集的空降干部,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和现实需要。东北彻底扭转「民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面,实现振兴,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激励,寄希望于空降人才,也需要改善当地的官场生态,以好的党风政风让干部激发干事创业的闯劲,促进工作的开展。
作者 尤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