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为什么歇不得

21 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看过《天下无贼》的人,想必大都会记得葛优这句非常经典的台词。而在目前的机关里,哪方面人才最缺,答案几乎异口同声——笔杆子!
笔杆子培养不易,每个单位写材料人员数量虽多,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笔杆子。基础性的文字工作,普通办公室人员便能应付。而月初的部署,月末的汇报;年初的规划,年底的总结;每周的阶段工作推进情况;更别说每天讲话要报告、请示要审批、部署要通知等等,似乎就需要笔杆子出马了。看上去,好像机关的正常运转,的确离不了他们。
甚至有的大笔杆子,别说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城市都「离不开」他。笔者有个忘年交,某市「远近闻名」的笔杆子,除了忙自己单位的材料,有时还要被外单位请去为他们局长的材料开方把脉,每到月末,常会忙得团团转。
笔杆子为什么歇不得,机关就这么离不开笔杆子吗?其实,这里面更深层级反映的是对「文山会海」的习惯性崇拜,实质则是一些领导依赖笔杆子。有的除了大会小会上的讲话,需要滴水不漏原文照读,甚至连下乡慰问贫困户,都得要有稿子。甚至连「同志们」三个字加在文中何处,都要让人电招笔杆子连夜赶来操刀。
一方面是怕出错、怕外行,另一方面却不愿意花功夫去了解熟悉,仅把希望寄托在笔杆子的文字功夫上,这哪能行呢?之前不就有人出过文不对题、念错稿子的洋相吗。
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留痕管理绝非说任何工作的成效,都必须落在纸笔上得以呈现,才能留痕。习近平总书记就批评过「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的这种现象。而今,一些地方仍然是有事必开会,有会必请领导,而且必使出浑身解数邀主要领导讲话。不管台下听众是否昏昏欲睡,总有洋洋洒洒的讲话稿万余言,除了台上空洞的内容,还有台下空洞的眼神。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1981 年,中央专门发出指示,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动手准备自己的重要讲话、报告,亲自指导、主持自己领导范围内的重要文件的起草」,并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
不少人应该还记得,在去年的「三严三实」教育中,一位省委书记自己动笔,花了两个晚上为市县领导干部上的党课来准备。里面没有大话套话,谈的都是肺腑之言,收效明显。反之,照本宣科的老师,没有几个真正的粉丝学生。所以,给笔杆子松松绑,也是给领导们加加压,早该如此了。
作者 板桥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