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500 期十大封面

1——1989 年第 1 期 《四川监察》
1986 年 12 月 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请,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以恢复重建国家行政监察体制。1988 年 1 月 3 日,四川省监察厅恢复办公。此后一年,全省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也陆续完成机构组建。
早在四川省行政监察机构组建初期,各地就热切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舆论阵地,随着监察工作的开展,上级的指示要传达,相互之间的工作经验要交流,许多理论性的问题要研究……创办一本专业刊物已是时不我待。于是,肩负着全省千万名监察工作者的重托,1989 年,《四川监察》破土耕耘,播下了《四川监察》这颗种子。
《四川监察》以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努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传达上级的指示,交流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研讨工作,传播知识,歌颂正义,惩戒邪恶,倡廉肃贪,忠诚为行政监察工作的各项中心任务服务。可以说,监察事业的发展为杂志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2——2002 年第 9 期 (总第 165 期)?
焦作试验:公共财政雏形浮现中国
2002 年 5 月,当《四川监察》的读者们拿到当月订阅刊物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本全新的杂志——《廉政了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期刊产业化、市场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如何适应新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始终思索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要求刊物有更宽广的眼界、更深厚的思想、更丰富的内涵、更精美的装帧。我们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紧跟读者需要。此次更名,不仅是形式上的蜕变,也是内涵上的升华。《廉政了望》用全息历史的视野、广博丰富的信息、生动鲜明的笔触去把握反腐倡廉的脉动节律,展现国内外反腐风云、为所有关心反腐倡廉的人们开辟了一条传播信息的捷径,架起一座沟通思想的桥梁。
3——2005 年第 4 期 (总第 184 期)
干部年龄与个人政治前景的对话
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年轻化」并不是「年龄化」,不少地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把德、能、勤、绩等看成了软指标,反而把年龄当成了硬杠杠,搞「唯年龄论」和「一刀切」,结果把一些只因超龄的「实力派选手」过早淘汰出局。
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该期策划,我们探讨了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执政能力。
该策划获中央政策研究室简报摘录。
4——2005 年第 6 期(总第 186 期)
基层干部,您在乡村还好吗?
如果把党和国家比喻成参天大树,基层干部就是深扎群众土壤中的万千根须,输送着养分,稳固着根基。
然而处于国家公务员系统末端,长期远离公共视野的他们,生存状态如何呢?尤其近几年来,农村工作正面临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乡村各种矛盾呈急剧增长势头,各种信访案件大量增加,恶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作为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基层干部正好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靶子」和「替罪羊」,加之个别媒体把个别干部的不当行为渲染扩大为队伍普遍现象,使他们被污名化。但片面地把这些问题归结于基层干部的工作不力、作风不实,这显失公平。
然而基层干部中的大多数仍然在以低微的报酬、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忠诚的态度承担着党执政使命的最直接、最基础、最繁琐的任务。他们忍辱负重、默默奉献,有资格接受社会的敬意,也应该有人为他们说句公道话正名。
该期封面策划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并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批示。在今天看来,文章反映的很多问题仍待解决,文章力透纸背,彰显了现实生命力。

5——2009 年第 1 期(总第 253 期)
困扰反腐败的十大难题
回顾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 30 年的光辉历程,让人无不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备感欣慰,同时,也为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特别是一些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成为困扰反腐败的「短板」。
本期我们梳理列举了反腐败的 10 大难题,这些难题包括:最难监督的群体——一把手,最适宜腐败滋蔓的土壤——潜规则,最大的腐败——买官卖官,最典型的官场病——「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官场典型沉疴顽疾,并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思考,前瞻敏锐,探索解决腐败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6——2010 年第 5 期(总第 281 期)
贪官潜伏期
2009 年,历史谍战题材电视剧《潜伏》热播,一时间「潜伏」成为热搜词。与牺牲小我保卫家国的地下工作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平时期官员们的「潜伏」,却并非褒义。
2010 年 2 月 1 日,山西省襄汾县公安局原局长韩春喜,以涉嫌受贿罪在法院受审。他是山西襄汾新塔矿业公司「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件牵出的受贿官员。
如果不发生溃坝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韩春喜的涉嫌受贿行为能否被及时发现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纵观近年来被查处的贪官,许多也是在偶然状态下被「牵」出来的。
一个贪官「成功」潜伏十多年不被发现,我们说他精于伪装、「马甲」厉害;一批贪官能够潜伏十多年不被发现,我们说可能制度某方面有缺失,网「开」一面;然而,当大多数贪官都能潜伏多年甚至形成一种「潜伏定律」时,谁能破解这道难题?
贪官的潜伏期变长,反衬出我们的预防和查处官员腐败工作的乏力,也反映了当下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7——2012 年第 18 期(总第 342 期)
新官如何续政
新官上任,尤其是走上一方主脑的要位,正是踌躇满志、豪气干云的时节。抓住今天、展望明天,但如何对待昨天?刚刚离去的前任,留下许多未完的工作。
纠结的问题摆在新官面前: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还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新官主政一方,书写历史性的片断,而这些片断注定将连贯起来,组成一方的发展史。发展的河流,需要新的疏导,但并不需要太多的岔道。新官指挥棒怎么挥,总是揪着百姓的心。该报道获中央政策研究室摘录。

8——2013 年第 1 期(总第 349 期)
重庆警察
重庆,2012 年度最大新闻——「薄王事件」的发生地;重庆警察,3 年来屡被「折腾」的群体。位于黄龙路 555 号的重庆市公安局,已经恢复平静。门口的两个石球上,王立军写下的「剑」「盾」两字,已经不见踪迹。3 年多来,近 4 万人的重庆警界与石球一道翻转腾挪,成为另一道景观。
2012 年 12 月,廉政了望记者深入重庆,还原重庆普通警察 3 年来的「辛苦遭逢」,探寻交巡警平台「拆台」背后的隐情,记录「王立军时代」冤假错案受害者的艰辛申诉。采访过程当中,即使置身重庆之外,我们亦感受到强烈的心理颠覆和情感落差。什么样的土壤,能让「一把手」滥权无度至「逆天」?外人不窥其里,但是那一度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乱象又因何而来?
重庆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法治的中国梦,终究只是一场海市蜃楼。
9——2014 年第 10 期(总第 382 期)
晋官难当
山西,在历史上被称为表里山河,大多数坚韧、智慧的山西官员都是会做官、做好官的典型,山西用自己的资源和人力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黑金」之称的煤之于山西,既承载了千万矿工的血泪,支撑着山西的 GDP,也牵扯着纷扰的利益纠葛和仕途前程。商人命盘在官员手里,山西官场里圈子文化盛行,官员之间彼此也存在矛盾,这更让喜欢结交官员的商人无所适从。官员前途也和商人挂钩。
十八大之后,山西高级官员的频频落马,和商人之间难以说清的利益纠葛,让一些当地官场人士重提晋官难当,认为晋官迎来了一个危险期。廉政了望记者奔赴山西,呈现出山西官场此刻的真实生态,探寻晋官难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封面采用了晋商文化典型的代表——大院,用戏楼和两扇门,组成一个黑色的「晋」,山西的「黑金」、官场塌陷等元素不言而喻。

10——2018 年第 17 期(总第 485 期)
民企反腐,从自嗨到自救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而十九大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注意到,民营企业反腐方兴未艾,万达、阿里、华为等知名民企相继刮起反腐风暴。以此为引领,大小民企建机构、查「内鬼」,晒通报,以雷霆闪电般的行动,搅动反腐的一池春水。
然而,嗨过之后,民企反腐难点、痛点犹在,面临的「不适应」「不平衡」凸显,反腐自救之路任重而道远。民企反腐改变目前「单打独斗」,除了抱团取暖,也需要官方的引导,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形成「亲」「清」的政商关系以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 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