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视: 从「去政治化」到「主旋律」「赚钱」两不误

作者作者

在 许多人的心目中,港片,尤其是早期的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是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中,对香港功夫片的评价。不仅是功夫片,这八个字,说是道尽了香港电影的明艳色彩与恣意无拘也不为过。与此赞誉相匹配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了五六十年摸索发展的香港开始被称为「东方好莱坞」,既可以说她拥有着华语世界里最繁荣的电影市场,也可以说她是一支行业标杆。

近代以来,香港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其电影风格也独树一帜,大胆丰富的题材对内地观众来说不异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警匪电影的刺激追逐与热血倴张,武侠电影的江湖豪情与任侠之气,喜剧电影的无厘头与轻松诙谐……加上不那么上得了台面的盗版横行,观影这件平常事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谈政治也只是噱头

「真正的电影与现实相关。」在许多电影理论家看来,与其他许多艺术形式相比,电影作为记录型媒介,与客观现实有直接联系。但早期的香港电影题材杂多,却鲜有正面涉及政治。

与香港电影大相径庭的台湾电影从发展之初就深受政治影响。1950 年开始,台湾当局把电影纳入了严格管制,推行「战斗文艺运动」,执行「反共反俄」的制片路线,将其作为了重要的宣传工具。

而颇受好莱坞影响的香港电影,则是甫一出生就把市场作为最主要的导向,建立起商业化和类型化的发展模式,以娱乐观众、吸引观众。拿香港喜剧电影来说,其定位一开始就是「站在平民化的基础上去调侃和解构生活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却是生活『重中之重』的那些内容」。至于政治,与其旗帜鲜明地谈,不如「润物无声」,从微观的小切口入手,达到「说了等于没说,但是好像没说之中细心察看时,却发现原来已经说了」的效果。

香港式的政治表达在电影中是更深层次的,「移花接木」「含沙射影」「暗讽隐喻」是惯用的手法。比如,在夫妻戏中,以小家政治反映大国情状;在职业戏中,以职场生态反映政治生态;黑社会电影则反映出另一种地下政治观……在忠实粉丝看来,香港电影的政治学不是人人都能懂,比如《英雄本色》《古惑仔》皆可作出一定的政治解读,而《似水流年》《滚滚红尘》亦是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下的政治侧写。

尽管使用了深层次的表达方式,但早期尤其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香港电影的政治观,在一部分人眼中依然流于表面。在他们看来,市场机制裹挟下的电影制作,就算涉及敏感题材,也多是哗众取宠的噱头,经不起推敲与讨论。毕竟,想要快速获得商业效益,就不能「曲高和寡」,所以也许正如影星黄秋生所说,「大多数香港电影是取悦那些没有文化的市井观众的。」

「去政治化」只为市场

香港电影的风头一时无两,以至于盖过了香港电视剧。实际上,香港电视剧同样收获了大批粉丝。对于内地观众来说,以 TVB(俗称「香港无线电视台」)剧集为代表的香港电视剧亦如香港电影一般,将各类丰富的题材带入他们的视野,也为他们展现了香港独有的、鲜活的生活故事。

TVB 出品的电视剧包括家族剧、时装剧、职业剧、武侠剧、刑侦剧、警匪剧、宫斗剧,等等,几乎将从古至今、从现实到虚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考虑。从题材来看,家族剧、刑侦剧、警匪剧乃至宫斗剧,表面上都与政治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实际操作的叙事手法上,并非如此。

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香港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结构调整。去殖民主义、内地文化、香港本土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融合冲撞,文艺创作也在无明确条框限制的环境下更加自由地发展,也越来越「去政治化」。TVB 剧集当然也不例外,与建立宏大叙事、隐射政治形态相比,如何用更世俗化的表现手法赢得市场显然更为重要。

就拿普遍意义上与政治联系相对紧密一些的刑侦剧、警匪剧来说,内地剧集基调多少会顾及警察身份的特殊,正面角色的一言一行均会在此预设下展开,就算没有明确表达,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感受到背后政治观的影响。TVB 剧集则不然,剧中的警察与其他职业并无任何区别,跳出了既定的框架,其行为逻辑在任何一个政治状态下都能说得通。

有观点认为,香港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得这里的人们为生活紧张奔走,需要更加通俗化、市民化的影视内容来放松,因此 TVB 电视剧几乎没有「大而深沉」的历史剧与深层的艺术,更谈不上「主旋律」意识了。娱乐至上,一方面能在市场上巧分一杯羹,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快餐文化」的标签。

变化下的自我突破

随着回归的进程推进与效应深化,香港社会的各个方面皆深受内地的影响,电影、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也有明显的体现,内涵着政治化的浸染。比较突出的是回归题材,如 1998 年上映的《去年烟花特别多》,以因香港回归而退役的华籍英兵为视角,探讨个体在面对新旧交替时努力寻找自身位置的迷茫、无力与希望,既迎合了时代主题,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又较以往更深刻地融入了政治。

以 TVB 剧集为代表的电视剧亦是如此。随着观众的审美与观感要求提高,剧集的题材、叙事手法开始寻求新的可能。如何平衡世俗与文化、政治内核,制作人们在不断摸索。今年 5 月初完结收官的《铁探》就是一种尝试。不同于以往的警匪剧,TVB 出品的《铁探》全片围绕着警方高层争权夺利展开,少见地将香港警察系统内部的「权斗」明晃晃地摆到台面上,并以此为一条政治主线。尽管该剧不免落入独胆英雄对抗潜规则、卧底对抗黑警与匪徒的窠臼,但高层之间的权力制衡与激烈交锋仍让已经熟悉 TVB 套路的观众觉得耳目一新,大结局收视高达 33 点。

而从另一方面说,近些年来,由于资本、市场、时代、剧本套路化等因素,香港电影、电视剧的发展趋于衰落,他们开始主动寻求一种与内地联合制作的方式。2003 年,香港与内地签订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电影方面做出一些部署,不仅加强了香港经验与内地经验的融合发酵,也加深了资本、导演、演员的碰撞,产生了「新华语电影」。据统计,2016 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达 43 部,在内地院线上映的纯港片越来越少,合拍成为香港电影人创作的主流。「港片」标签渐淡的同时,政治观也有所体现。比如为了拍好《建军大业》,香港导演刘伟强查阅资料、了解党史,还专门探访了南昌起义旧址、毛泽东故居等纪念地,其实质也是内地与香港互相加深了解的过程。

变化会带来观众的感慨,但与其抱着一种「一代不如一代」「港片已死」的心态唱衰香港电影、电视剧,倒不如期待它们走上一个有些不一样,但前景更明朗、有无限可能的发展道路。


作者 枕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