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时,你还敢在领导眼皮底下打电话吗?

「我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在这里我最大,有什么事比我召集你们开会更重要?」唐颖转述了自己亲历的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对一名打电话的局长发飙的原话。该县委书记还把局长的手机扔到了垃圾桶里。
「你在打电话吗?你是哪个单位的?」
7 月 2 日,湖南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在会议上发现一名参会者正对着手机讲话,径直从发言区走过来问道。这名干部不做声,彭国甫就将他请出会场,并取走其单位牌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湖南经视新闻中,彭国甫表情严肃、行动迅速。
参会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是基本的会议规范。但现实中却屡屡有人「犯忌」,给领导「即兴发挥」空间的同时,自己也有「不能承受之重」。不过,领导如何合情合理地处理开会接电话者,也引起了争议。
接个电话,丢了「乌纱」
廉政了望记者发现,目前曝出的官员在会场打电话事件中,不少依靠领导的「千里眼、顺风耳」。
「领导在主席台上,如果会议规模不大,下面人的一举一动都容易看清。」 在某县担任处级领导的唐颖说。
各级纪委人员组成的「会风监督员」等也发挥了作用。新疆奎屯市等地在会场引入「电子眼」,「能基本遏制接打手机」。昆明还曾将「跟拍」运用到市委工作会后的观摩中,返回途中就用「流动广播」批评了一名观摩时打电话的干部。
参会时接电话,究竟犯了什么错?后果会有多严重?
唐颖表示,此类行为虽看似情节轻微,但扰乱了会议纪律;即使是出门接电话,也会影响秩序。其实更让领导不爽的是,当他们正襟危坐讲话时,一些手机铃声不合时宜地突然出现,消解了会议的严肃,影响自己的权威。
郑州市上街区原区长朱是西想必深有同感。他曾表示:「有的手机铃声还嗲声嗲气的,有人听了哄然大笑,搞得会场非常混乱。这种现象不治怎么能行?」
治乱首先要建章立制。唐颖任职的县 2012 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严肃会风会纪的通知》,明确提到,不准在会场内接打电话,违者将受到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等处罚。
记者了解到,各地类似规定通常以通知形式发布。而通报批评、取消评优、扣减绩效分值等,也是颇为常见的惩罚措施。今年 4 月,重庆石柱县城乡建委党委书记周洪在会场接打电话。除了上述惩罚措施外,还被责令向县政府写出深刻的书面检讨。
不过,西部某县县委办一名工作人员也坦承,在当地违反会风会纪的通报中,因打电话被点名的并不多。「遇上这事,领导提醒后改了就算了。通报中也没点名,仅是泛泛而谈。」
还有比通报更「强硬」的。廉政了望记者获悉,湖南某县 1 年前开始实行「打电话被发现者罚站」,效果很明显,「参会的都是领导,丢不起自己和单位的脸。」不过,该规定却因「是否侵犯干部尊严」受到争议。此前,有其它县实行「开会打手机一律收缴」,也引起争议。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 2008 年 4 月,郑州市上街区规定「开会期间,电话铃响一次罚 200 元,接打电话一次罚 500 元」,就被一些公务员及律师指责为「以罚代管」,「太随意了」甚至「涉嫌违法」。官方连忙澄清,区政府制定规章不违法,只是为了改会风,孰料又引起「罚款去向」的质疑。官方称,将把这些钱捐给贫困学校。
上街区新规出台不久,就有 1 名干部因电话铃响被罚款 200 元。让人意外的是,区长朱是西也因前一个会开晚了导致后一个会迟到 15 分钟,被认定为「旷会」,被罚 500 元。当地记者随后探访发现,此方法尽管争议不小,但收效的确明显。
不言而喻,开会时,下属打电话被领导发现并过问的话,很可能对个人前途产生影响。
唐颖还见过更厉害的「会场发飙」。那是一名刚履新的县级一把手,两次强调会议纪律后,有人的手机又响起来。该一把手拍桌而起:「谁的电话?」无人敢承认。一把手立即让工作人员封锁会场,将所有参会官员的手机收走,查「未接来电」,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一个中学校长身上。此外,所有此前接打过电话的官员也被查出。
这名中学校长被通报批评后,被安排上电视道歉,有群众看到后到县纪委举报,纪委查出了他涉嫌违纪,很快被免职。
什么会上打电话易「中枪」?
多名官员告诉廉政了望记者,八项规定出台前,参会者在会场打电话是常有的事。领导在会场做何反应,与其职务、个性特点、当时心情、会议内容等相关,是下属们饶有兴趣的观察点。
2007 年 4 月,乌鲁木齐召开文物普查小组总结会,会上,参会的副市长李光辉突然打断市文化局党组书记王晓燕的讲话,大声问:「下面谁在打电话?开会时请把手机关掉!」台下一时鸦雀无声。
不料,告诫未能奏效。「谁的手机?怎么又响起来了?」「这样的态度,我们的文普工作和保护文化遗产工作怎么能做好?」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参会者的手机竟 3 次响起,李光辉只好一次次中断讲话痛批。
上述参会者的「猖狂」着实让人生气。在其他地方,还有人敢在纪委书记眼皮下「犯事」。当然,受到的批评也更严厉。
2010 年 3 月,广东省江门市召开重点岗位廉政勤政建设培训会,轮到市纪委书记周伟万讲话时,被认为「温厚敦实」的他,却撇开讲稿发了脾气。
「本来这个培训班要在市委、市政府礼堂(可屏蔽手机信号)举办,但人数多,转到供电局大礼堂开。就在通报问责案例时,你们还在打电话,这像什么话!」周伟万还拍胸脯表态,「你们如果见到我在会场上接电话,可以投诉我!」
周伟万发脾气时,在场记者注意到,一名参训学员来了电话,边上的学员赶紧示意他不要接。周说完后,会场秩序井然。
不过,纪委书记也有被「抓现行」的时候。2007 年 2 月,列席广西北海市纪委会议的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设计院纪委书记温某,在会上连续两次接听手机,就被时任市委书记温卡华当场严批。
哪些领导较易在会场上批评接电话者?廉政了望记者梳理 10 起公开报道事件发现,按职务划分,排名前三的是党委一把手、政府一把手、纪委书记。这其中,又以刚履新的领导为多。他们均为参会者中级别最高者,发火目的主要是立威、刹风。
按场合看,领导更易在党建、纪检及当地阶段性工作会议上「发飙」。「尤其是作风建设等活动的动员会,要千万小心,保不齐就被抓了典型。」唐颖说。
前不久引起热议的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就是在民主生活会通报会上「发飙」,此时距他履新不到 1 个月,与上述结论较为吻合。
「官威」压人还是以理服人
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整治「会场上接电话」等影响会风的不良行为,让人称道。但一些个案中,媒体和公众对处理此类行为的具体方法,仍不乏商榷之声。
「正因为如何处理这种行为存在裁量空间,对领导的智慧才是一种考验。」专家指出。
一些网友认为,对在会场上打电话影响秩序的,领导可以当场批评,进行借势提醒并按规定处理。但对打电话的干部罚站、罚款,在法律上找不到合理依据;要求所有与会者上交手机、封锁会场,亲自将其「揪出」等行为,也似有滥用权力、越俎代庖之嫌。
「比如刚来的厅局一把手对开会打电话的科员大发雷霆,尽管批评是必要的,局长『杀鸡儆猴』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批评过头,不一定能引起大家重视,树立个人威信。人们反而可能认为,这名局长涉嫌以势欺人。」上述专家表示,一把手亟需树立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按程序和规则办事。
有网友还提出疑问:「如果打电话的干部确有要事怎么办?」上述县级官员唐颖告诉记者,近年他到市上开会时,都把手机调成静音。来电等会议结束后再看。如果当天有急事,从「来电显示」获知对方身份后,也要到外面接听。而市领导的手机,开会时都是由办公厅秘书保管。
「我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在这里我最大,有什么事比我召集你们开会更重要?」唐颖转述了自己亲历的一次会场上,县委书记对一名打电话的局长发飙的原话。该县委书记还把局长的手机扔到了垃圾桶里。
近年来,特别是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会风的改善促进了「会场打电话」现象的好转。
「以前开个会两三个小时,难免担心工作上有人找。现在开短会,这种担心少得多。」唐颖说。
「说起来,比起下属在会上打电话,个别领导似乎更无顾忌。」几年前唐颖参加一个大会,领导正讲话,忽然,「亲爱的,你慢慢飞……」《两只蝴蝶》的曲调透过扩音器传来。要命的是,领导忘了避开麦克风,「开会呢!你等着,过两天找你单搞。」领导声音爽朗大气,下面的人忍俊不禁。不过挂断电话,领导又恢复了平常神态。
「他是参会的最高领导,谁来监督他呢?」唐颖自言自语道。
作者 李天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