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专职副书记的使命

关键一步:常委到专职副书记
4 月 22 日,随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调任重庆,接替重庆市委专职副书记张轩职务,意味着自 2006 年至 2007 年之间开始推行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制度以来,首批专职副书记已全部卸任,这一制度迎来了 2.0 时代。在之前的这批省委专职副书记中,目前职位最高的为胡春华和栗战书,他们分别出任过西藏和黑龙江的专职省级党委副书记。
中共十八大后,特别是 2013 年全国「两会」后,多个省份的正省级官员进行了多轮集中调整,使得贵州、湖南、福建、浙江等省份出现省委专职副书记职务空缺。此轮地方副省级官员密集变动,也是承接前几轮地方党政领导调整的余波。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般都只有一位党委专职副书记,这项制度的建立与省级党委副书记「减负」相伴而生。不过,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党委往往是「一正多副」。
与省委书记、省长任职中央部委「空降」、异地交流、内部晋升三条途径不同,本轮调整中,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多由省级常委晋升,或在本省任职。在本次人事调整已经涉及的 14 人中,有 8 人是在本省(市、区)内获晋升为党委专职副书记,分别是:北京的吕锡文,上海的李希,四川的柯尊平,辽宁的许卫国,浙江的王辉忠,贵州的李军,福建的于伟国,西藏的邓小刚。同在西藏的吴英杰则从原来的副书记晋升为常务副书记。
另一种情况则是省委常委转赴他省任职。包括原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任黑龙江省委专职副书记,原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李锦斌任安徽省委专职副书记,安徽省委专职副书记孙金龙任湖南省委专职副书记。孙金龙也是湖南省首位外调而来的专职副书记。
当然,也有中央部委「空降」的。此轮人事调整中,目前已履新的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中,有 2 人是从中央部委「空降」,即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任天津市委专职副书记,张国清调任重庆市委专职副书记。
关键词:资历和威望
此轮履新的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与 2006 年那届相比,呈现年龄结构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调整后的全国所有省委专职副书记群体中,「60 后」有 7 人,「55 后」23 人,「50 后」3 人。年龄最大者是现年 59 岁的山西省委副书记金道铭,年龄最小的是现年 45 岁的邓小刚。
在干部年龄与任职紧密联系的现行人事制度下,专职副书记年龄的「更新」,可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历炼」的意图更加明显。
履新湖南的「60 后」官员孙金龙是经济学博士,在共青团中央任职多年,曾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2003 年开始,他调任安徽工作 10 年,在担任合肥市委书记期间,推动了合肥城市建设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建设」,使合肥 GDP 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并彻底摆脱了在中国中部经济区各省省会中垫底的尴尬地位。
而一些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调任外省也都丰富了他们地方任职的履历。
比如,履新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的陈润儿,其仕途轨迹涵盖乡、县、市、省四级,此轮调任黑龙江是其首度离开湖南工作。他曾在长沙「公开述廉第一个登台,公开对话第一个坐在摄像机前」。长沙一些官员形容陈润儿推动改革犹如「推土机」。
不过综合近期走马上任的多名专职副书记履历特点,或可透视中央遴选专职副书记的一些思路:「资历和威望很重要」。
例如,柯尊平当过知青,也曾在铁路上有过工作经验。他在任四川省委组织部长时,大面积实施了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公选」,党务公开与政务、村(居)务公开全面同步推进,积极开展县(市、区)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广泛实施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的社会评价。
许卫国自 1974 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家乡辽宁工作,起初只是一名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同样,王辉忠也一直在家乡浙江工作,也是起步于一名公社干部。
值得注意的是,车俊、张国清更在十八大上当选了中央委员。
关键点:专职副书记「实权化」?
有媒体统计,在目前全国 31 位省级行政首长中,有 14 位行政首长之前曾担任过党委专职副书记一职。他们或在本省内晋升,或转赴他省晋升,远超副省长(常务副省长)晋升、中央部委空降等其他人选来源。
有媒体统计,党委「减副」后的 2007 年,一些省的专职副书记一度面临「专职不专」、实职「虚衔」的尴尬。但是经过近几年的磨合、调整、探索,专职副书记亦出现实权化趋势,兼任其他职务。在他们兼任的职务中,包括政法委书记、政协主席、党校校长、新区书记等职务。
这在前北京市党委专职副书记王安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王曾被媒体冠以「兼职最多的专职副书记」之称。根据官方公布的简历,王安顺在担任专职副书记期间,其头衔包括「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北京行政学院院长」6 个。
事实上,在地方党委「一正二副」格局确立后,专职副书记兼任省政协主席在 2008 年的地方「两会」换届中就已出现。
2010 年底到 2011 年初的各省市「两会」后,更是一度有多达 9 个省份出现省委副书记兼任政协主席的模式。在这一现象高峰期,据知情人士透露,政协系统内一度盛传中央有意将这一模式固定下来并推广,但之后并无下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专职副书记兼任政协主席的情形只是个案,「不宜过度解释」,至多也只是从干部培养的角度出发,以丰富干部的任职经历与经验。未来也不一定是全部省份都循此模式,更不用说将其制度化,而是「因人而异」。
不过,在各省级行政首长的人选来源中,省委专职副书记也渐成「人才后备库」。目前省委专职副书记的去向一般可以分为六种,即:省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中央部门正部级、外省专职副书记和退休。
在这六种途径中,递补省长成为最常见的选项。尤其在本轮省级党委换届后,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最终「上位」者超过了省级政府常务副职。
原贵州省长赵克志升任贵州省委书记后,贵州省委专职副书记陈敏尔在今年 1 月当选贵州省长;李纪恒曾出任广西、云南两地的党委专职副书记,在 2012 年 2 月当选云南省长。
纵观这些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的任职履历,晋升之路清晰可现。他们往往在中共十六大前后,至迟在中共十七大后,已经完成了从正厅级到副部级职位的晋升,然后在最近的五年内由省委常委、副省长或者其他职务顺利晋升省委专职副书记。在此期间,他们甚至在多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职位上反复历练。
观察人士指出,由于部分省级党委书记、行政首长、中央部委领导在未来数年内面临退休,中央自然会相应作出人事调整。到那时,这些已经拥有丰富任职履历的相对年轻官员,将相继走上更重要的岗位。
作者 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