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

作者
作者

吾懵懂初开,即喜读书。往事如烟,少年时代许多事早已忘却,唯对读书,特别是读文学书的乐趣还记忆犹新,至今常萦回梦中,回味无穷。

记得在那个的特殊年代,当时仅初小毕业的我,为了多读书,向别人借阅,甚至到新华书店封存的书库中窃而读之而备受责难,却初心不改,把读文学名着作为人生的乐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知不觉中,我提高了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在改革开放、神州潮涌中扬帆远行。

当年看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时,一颗年轻的心是那样的激动,奉献才是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油然而生;高尔基的《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使我认识到,艰难困苦的生活是文学的老师,更是人生的老师,苦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格;《静静的顿河》《猎人笔记》《死魂灵》《复活》等苏联小说,使我们对封建贵族制度腐朽黑暗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十月革命重大意义的感受更深,而小说中美丽的俄罗斯乡村风景则激起我对川西高原风光的热爱,为立志建设第二故乡,使之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美国小说《嘉莉妹妹》《愤怒的葡萄》《喧哗与骚动》、西班牙小说《唐吉诃德》、英国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日本小说《蟹工船》《雪国》等世界名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揭示了人性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殊死博弈,都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生动的历史画卷。

阅读是人生追求的精神需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中不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物质追求,还需要有诗和远方,生活才能显得高雅和有底气、有品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君有奇才我不贫。」而「风云万里三尺剑,满堂书画百篇诗」,则写出了无数事业成功者的思想追求和理想境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底气,就是大量阅读和吸收典籍而来。古今中外有建树、有作为者概莫能外。

屈原的《离骚》表明,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抱负,以及悲愤郁闷和豪迈喜悦的心情,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从文天祥《正气歌》里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中,可以悟到坚守道义的信仰和家国情怀;《世说新语》中说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方面批评他读书不多,学问不够,另一方面也表明《论语》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春秋》和《战国策》则记录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期国家的离乱和兴衰……

人生精力有限,一些过度休闲娱乐的书籍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另外,种类繁多的书籍浩如烟海,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涉猎,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要进行选择。选择正能量的书能够激励和帮助自己,成为我们人生努力的坐标和前进的导向,能够增长知识,丰富和提高认识水平、业务能力。而读名着,特别是读世界名着,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我们的思维,特别是增强逆向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

读书有泛读和精读两种方式。娱乐消遣的作品一般泛读浏览,而优秀的思想性强的书则应该精读、反复读,可做批注、划重点,以加深理解,还可以做读书笔记,进行思想内容、人物事件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优秀的段落和篇章还可以熟读背诵。我们不提倡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但有选择性地背诵优秀文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提高我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好处多多。当然,读书更重要的是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世纪之初,酷爱读书的我终于有了一套精装本的《世界文学名着经典百部》,真是喜不自胜。回忆想读书而无书可读的少年时代,禁不住哑然失笑,恨不得立即把它浏览一遍。可处于不惑之年的我,正是忙于公务之时,只得暂将其束之高阁,藏于书橱之中。2020 年开始,赋闲在家的我终于有时间专注于读书了,于是每天坚持看一两百页名着,或写 20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然年近古稀,精力已大不如前,不时因劳累而偶患小恙,幸无大碍,坚持不懈地读下去,断断续续、日积月累,三年多时间终于读完百部世界文学名着,写出 100 篇读书笔记,并分册出版。

愚以为此书若能抛砖引玉,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间激起一点共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则吾愿足矣。<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23 廉政 9 期-0517-定 2\Image\2018 廉-021_1_1_1_1_2_1_1.psd>


作者 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