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总督的钦差大臣

作者
作者

麻勒吉是满洲正黄旗人,属于清代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其姓瓜尔佳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权势十分显赫的氏族。麻勒吉自小聪明好学,精通满文,又熟读大量汉文典籍,文化功底很深。顺治九年(1652 年),清朝科举首次满汉分榜,满榜中,麻勒吉一举夺魁,成为第一位满人状元。

是状元,又是皇帝的「嫡系」旗属,麻勒吉自然深受顺治皇帝器重。中状元的第二年,皇帝就特下手谕称赞他「兼通满、汉文,气度老成」,从翰林院修撰破格提拔为弘文院侍讲学士(从四品),一下子升四级,成为皇帝的心腹近臣,几乎每天都跟皇帝相处。顺治十二年(1655 年),清廷设置日讲官,麻勒吉又成为第一批主要讲官,官居正三品。同时,他还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政治读物《太祖圣训》《太宗圣训》编撰项目的第二负责人。顺治皇帝驾崩前的遗诏也是由麻勒吉和另一位汉臣共同撰写的,地位不言而喻。

麻勒吉受顺治皇帝委派到地方办的第一件事,是带领几个文臣去湖南封授明朝降将孙可望,按理说这趟差使不会有太大的波澜,是锦上添花的好事,但却成为了麻状元人生的第一个污点。

顺治十五年四月下旬,钦差团顺利完成差事,返程经过直隶顺德府,直隶总督张玄锡前来迎接。麻勒吉自恃为天子近臣、皇帝钦差,责问他去程路过直隶时为什么没有来奉送,话说得声色俱厉,上纲上线,而且很不好听。

实际上,麻勒吉一行在湖南吃拿卡要成了习惯,当地官员洪承畴几乎每天都给他们送东西,相比之下张玄锡不仅没送礼,还不赶来奉送,简直「大胆」!麻勒吉甚至直言:「在南方时,洪经略(洪承畴)日有馈遗,何等尽礼!」为官清正的张玄锡又气又恼又羞,当晚写下了遗疏,拔刀自刎,所幸被家丁及时救活。

麻勒吉(资料图片)

总督自杀是件大事,巡抚立即向清廷汇报,并将其遗疏报送顺治皇帝。遗疏主要是条陈时政,并未谈及自刎原因,但顺治阅后,因一句意有所指的「上官过客,苛索陵虐」,而深感蹊跷,派了专案组到直隶查案。

面对皇帝派来的人,张玄锡只好将自杀的原因道出,并写成一封报告上交。顺治皇帝看过案情报告后,立即要求组成大臣审讯团审理此案,并命令张玄锡来京城与麻勒吉等涉案人当堂对质。

可惜,「(张)玄锡寻以集质至京,谳未竟,宿于僧寺,自缢死」。张玄锡第二次自杀,没有人再救他。将他逼迫至死的麻勒吉却没有按审案建议那样被革职、抄家,而是从宽处理,削加级、夺诰敕、降二级留任。

尽管当时朝野上下对麻勒吉的人品颇有看法,但对此案不以为然者也很多。因为麻勒吉毕竟是第一位满人状元,被顺治视为心腹,而张玄锡以明臣入仕清廷的身份,相比之下有些微妙。干隆末期,干隆皇帝曾专门谈及此案,甚至不得不承认「此案自系袒护满洲」,有失公允。

张玄锡案后,麻勒吉多次捅出篓子都能全身而退,处分最多也是革职、罚款,不久后又再次起用。到了康熙年间,麻勒吉这个特殊的状元身份依旧好使,康熙七年升任两江总督。

麻勒吉在两江总督任上,据说干得还可以,但也遇到了小麻烦。康熙十年四月,两江辖区内的京口将军李显贵、镇江知府刘元辅,被驻防八旗兵举报倾吞、冒领军饷钱粮,审查属实后,麻勒吉因知情不报,被押解到京城讯问,其后,被降两级,保留其两江总督职务。从此,康熙皇帝对麻勒吉不再像前朝那么信赖了。

麻勒吉最后一个官职是康熙二十三年授予的「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在当时是个正二品的武职。虽是京城重要高官,但是作为状元,混到最后才担任这个职务,有些让人大跌眼镜,而且稍显不伦不类。当年跟他一起为顺治皇帝撰写遗诏的汉臣王熙,十多年前就已经是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了。不过,对麻勒吉而言,最难堪的还是在其去世 9 年后,他在广西任职时的一件妄报案被翻了出来,他受到了最严重的追责处分,其原任官职一律被革除。

值得一说的是,麻勒吉在两江总督任上前后干了 4 年半时间,尤其是前两年,也实实在在地做了些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和请求免征受灾州县百姓田赋的民心工程,江南百姓还在江宁府城南雨花台立碑为其纪念。


作者 李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