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年的一场抵制美货运动

作者作者

南 海仲裁事件,冲击到了肯德基,这是今年意外收获颇具喜感的暴力事件。河南濮阳为此还拘留了三名所谓的「爱国者」。抵制美货,以此种阻断商贸交流的方式表达对美国的民间抗议,并非始自今日,它的鼻祖叫曾铸(字少卿)。只是和现在的抵制肯德基比起来,这场抵制美国货的运动要文明和节制得多。

1905 年抵制美货运动的起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续签《限制来美华工条约》,作为美国《排华法案》的补充。这年的 5 月,续约的谈判移到北京,终于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

曾少卿当时是上海商务总会总理。5 月 10 日午后,他召集上海滩各绅商在美租界靶子路商会商议应对之策。他在会上讲,美国对华工如此苛虐,中国商民应「相戒不用美货以为抵制」。他们给外务部去函,称如果抵制美货,美国必能「念通商利益」而作出让步。

抵制美货的行动,迅速获得商界响应。学界也加入抵制的支持者行列。譬如京师大学堂的广东学生和浙江学生均联约表示,学堂同乡将实行此主义,希望能渐推渐广、保种保国。

8 月 26 日,上海《申报》报道了广东省抵制美货的一些措施:如果有「奸商」私卖美货,即为「公敌」,此人及店将被登报公示羞辱,并列入陈列所永远谴责。他们要求全省的渡船一概不装运美货运至内地。

但美货积压不售对华商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低估,尴尬的处理方式在抵制美货轰轰烈烈之际不可避免发生。宁波商界 8 月 23 日下午三点在孝廉堂召集千余人大会,在表明商、学两界文明抵制美货的态度之后,一个叫王正廷的领袖力劝大家「合群团结,不以事不关己而有锐进速退之意」。其他人也表达抵制美货「须持久」之意。实际上,这些发言的背景是,很多商人已经扛不住抵制美货给自身带来的损耗。

上海吴淞的一个数据显示,该地仅美国纸烟一项就有 160 余匣之多。抵制美货的风潮兴起后,如何处理这些纸烟?

8 月 24 日下午在吴淞学堂召集的会议给出了答案。广泰丰店主冯云樵表示,所有各店售存香烟,经众议价后,统一由他一家出银拍卖,同业不得零星出售,而广泰丰卖完后发誓不再进货。

到 8 月底,关于抵制美货已发展出两种有冲突的观点。一种强调「不用」,认为应坚决抵制美货,这种观点在学界最盛;另一种观点是所谓「疏通」,认为美货进入中国即为中国货,对其进行抵制真是没有道理,且将令中国各行号千百万资本尽付东流,这种观点在商界有一定的拥趸。

抵制美货运动的高潮期大概就两个月,而后商人们陆续退出,政府也在美国的抗议下开始表现出压制运动的倾向。

不能说抵制美货运动对美国无触动。事实上,《限制来美华工条约》的部分条款最后也略作了修改,其中规定,「只禁粗细工人,此外一律照各国优待,华工假道照常办理,被拘华人准其上控,护照凡经查验,作为旅美证据,现居美华工亦得优待,任便往来。」但长期以来,中国史家多过高估计抵制美货的外交效果,而对其负面作用却呈回避姿态。

当时,《申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正美货之名以定实行抵制办法说》的文章,从所有权的角度对抵制美货提出了质疑。该文说,如果美国制造的货物已入中国人之手或被中国人所定购而势不可违约者,其所有权已归国人,将它作为美货抵制,侵害的是中国人的利益,是未损人先损己。

虽名为抵制「美货」,中国商人却首当其冲受到伤害。只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盛行的年代,有关那次抵制美货的殷鉴并未能被有效汲取。可想而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抵制外国货物的民间行动,其可行性和实效更为可疑。


作者 韩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