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辉煌

作者
作者

  黄金十年
  1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书写了强大与精彩,同时也伴随着阵痛和不如意。在历史的长河中,10年不过一瞬间。然而,历史总是给人以思考和启迪,道路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会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骄子
  在2012年3月31日至5月9日的短短40天时间内,四川省共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车总里程近600公里。截至目前,四川进出川大通道9条,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500多公里,在全国居第二位。而10年前,四川只有一条出川的高速公路。
  过去60年,四川建了2986公里铁路;可仅在最近这3年多时间里,四川开工在建的铁路就达到3300多公里,铁路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达到6800多公里。而且贯通东西部的高速客运铁路专线——沪汉蓉客运专线也开通在即。
  四川正由“蜀道难”变为“蜀道通”,成为全国路网的“西部中枢”。
  四川是全国的缩影。
  “10年来,中国最棒的经济建设就是‘铁、公、基’夯实了发展基础,破解了瓶颈制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参事室顾问黄力泓如此说,“如果中国不把贯通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好,会因为物流的不畅通,影响经济的发展。”
  对此,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袁军感受颇深。2003年,他在高坪区二家乡任党委书记时,这个乡因财力严重不足,只有一条3米宽的碎石路。2003年后,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现在乡里的8个村都通了水泥路。在袁军的印象里:10年前,南充没有高速公路,只有单轨的达成铁路,但10年后,南充不但有数条高速,还有了机场,而且达成铁路上开通了动车。“如果政府财力不强大,是不可能做到的。”袁军对记者说。
  1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并不只是南充,整个中国都这样。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2,财政收入跨过10万亿元大关,进出口总额升至世界第2……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里3条昂扬向上的数据曲线,显示出10年来中国腾飞足迹。2012年7月19日,亚洲开发银行表示,人民币或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亚洲国际货币兑换主要工具。
  “10年来,中国最大的亮点就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说。
  国力的强大让中国能从容地应对国内和国际危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09年玉树地震后,能迅速恢复灾后重建,正是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强大的最好例子。”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对记者说。汶川地震后,中国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3年内投入恢复重建资金就超过1万亿元。3年后,10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就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从大洋彼岸呼啸而至,而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中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开始以大国的身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亚洲银行中国区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在入世10年中,中国越来越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此前,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而今年,朱民成为IMF副总裁,更是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这1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之骄子,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来说实属不易,应该给予掌声。”黄力泓说。
  民生闪耀
  在现代,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
  “近10年改革的一大突出特征,就是加大了民生领域改革,更多资源向民生领域投放。而以往这方面是有所不足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改善民生提高到社会建设的核心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在“十二五”规划第一次大幅度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内容。
  10年来,民生大考,可圈可点: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扶贫力度加大,2011年底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
  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公立卫生院院长秦远飞谈起这些年农民就医的状况深有感触:“以前,农民最怕的是因病返贫。2004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农民的住院报销比例由30%提高到现在的90% ,农民就医所买药品几乎可以全部报销,生了病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治疗。”郫县新民场镇的65岁农民刘大妈在街上做些小生意,说起现在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的她一脸的笑容,因为几年前她和老伴买了社保,现在每月领养老金。“现在政策好,有新农合看病能报销,国家还有种粮补贴。”
  胡光伟对10年里政府的3大民生举措赞赏有加: “一是取消农业税,这是前无古人的,实实在在为农民减了负;二是连续7年为企业退休职工增加养老金,虽然每次增加的幅度不大,但累计起来却很可观,这是真金白银;三是中央严厉打压涨得过高的房价,这得到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拥护,很得民心。”
  为了做大“民生蛋糕”,中央财政加大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合计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7%;2012年,则为1.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紧跟中央步伐,地方财政也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四川省盐亭县委书记陈朝先告诉记者,该县投入1.5亿元,新建了1100余套保障性住房;还启动了全国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救助标准从5000元提高到了3万元。
  “这些年来,无论是义务教育、新农合还是保障房,受益主体集中在中低收入群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软硬实力升级
  2012年6月24日,中国在一天之内“顶天立地”:天宫一号与神九飞船在太空手动交会对接成功,意味着中国已完整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3项载人航天的基础性技术;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深入7000米海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这是当今中国高新技术面向世界的震撼宣言。
  但在10年前,中国“一台PC计算机只能‘赚一捆大葱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和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
  痛定思痛。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颁布;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国要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有成本低的优势,而且有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技术优势。”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10年来,我国在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探月工程顺利实施;“中国制造”的高速列车创造了486.1km/h的运营列车世界最高试验速度;在量子通信领域建成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让我们用得更安全……
  2011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第8年增产,科技功不可没。“‘十一五’以来,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陈传宏说。
  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体两翼。伴随中国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的高调上升,文化软实力则如润物细无声般在悄然增强。
  今年5月,在美国掀起的关于孔子学院教师签证合法性的政策波澜背后,是“汉语热”在美国势不可当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日益增强的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吹响了中华文明复兴的号角,开幕式让全球观众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两年后,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超过7000万人次参观。这两大盛会在中国近10年来的发展道路上,是最引人注目的两座里程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从奥运到世博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中国真正融入世界以后,在世界面前充分展示我们的文化魅力。”
  虽然中国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中尚处于劣势,但当中国重回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央时,文化强国则是中国崛起所必须成功破解的历史命题。
  民主政治亮点频频
  在2011年的党委换届中,党内民主成为一大关键词。江苏省差额选举13名省委常委;四川全面推行对拟提拔官员实施“海推”程序;湖北襄阳市在该省首次以公开推荐、差额选拔的方式,面向全市一次性公开选拔包括3名县委书记在内的8名县区党政正职……
  10年来,民主政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而“权力”和“权利”是民主政治的一体两面,10年来,“权力”的被“监督制約”和“权利”的“充分保障”,勾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脉络。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在过去这10年里,我们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创造了实现公民权利的民主新途径新形式。”
  如果说选人用人民主化程度提高是一定程度上制约用人权,那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则是对权力的全程监督。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公开”成为近年来制约权力的又一大亮点。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2011年,随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陆续公布,信息公开迎来更大看点,“三公”话题接受着四面八方的评说。而公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
  公开也就是在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得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热情被激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一审时的3000元最终确定为3500元,今年国家就“提高退休年龄”征求社会的意见等,这表明,在今天的中国,“闭门立法”一去不返,“拍脑袋”决策寸步难行。开通政府微博,进行官民互动,已经成为今日保障中国公民权利的一道亮丽风景。
  近10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为公权力的运行提供制度框架、划定运行轨道。
  2011年3月,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进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李君如说。
  而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明确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国务院在1年后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次确立“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
  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方式的一个转变。


作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