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变得更纯粹


黑格尔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比例与结构交织而成的韵律演绎出音乐之美。然而,如果黑格尔有幸光临当今中国,估计要一边高唱「多么痛的领悟」,一边修改自己武断的论断: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还可以是凝固的噪声。
从北京的「大裤衩」到苏州的「小秋裤」,中国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为何如此奇葩?有人说,浮夸的时代,建筑亦不喜低眉顺眼。还有人看得深远,将这类建筑比作「欲望指南针」和「虚荣标志」——权力之手干预艺术之轮,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纵容奇葩建筑在中国生机勃发。
近日,中央晒出了对各地「政绩工程」的治理清单:全国叫停 663 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中不乏落马官员「上马」的「惊世」建筑。
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就被专家嘲讽地称为「规划之神」,被诟病的项目包括在山顶开挖大湖、在山地建百米大道……申维辰主政太原期间,执意将原本规划为绿地、公园的地方建为「新地标」、城市综合体,甚至要将 21 世纪后新建的大片住宅「推倒重来」,结果申氏落马,工程烂尾,丑陋不堪。
习大大在文艺座谈会上说了,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或许,只有驱走了建筑中的权力魅影,建筑的音乐才不会如此「跑调」。
在这个被戏称为「看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美」作注。
重庆 12 名身姿曼妙的奶奶选择了整容。为上春晚,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年轻漂亮,奶奶们喊出「再不疯狂就老了」的口号集体冲进医院。杜拉斯有一句话至今让不少人动容:「比起年轻时,我更爱你现在饱受摧残的容颜。」老去的容颜虽然没有青春的光泽,但却被时光赋予了另一种雕刻之美。
东莞一家公司「颜控」到丧心病狂的地步,竟将「长相」与清洁工工资挂钩。年轻形象好的月薪 1800 元,其他人 1650 元。《可可西里》里有一句台词:「他们的手和脸很脏,但心特别干净。」不尊重劳动者的人格是不道德的,「长相」歧视更是违反法律,这项规定的制定者才是真正的「丑人多作怪。」
首个国家扶贫日,网络世界的头像也纷纷戴上口罩,这是参加「饥饿 24 小时」网络活动的标志。作为「冰桶挑战」的翻版,要求一整天不进食,并邀请 3 个好友。如不能完成,就要为扶贫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有人说,这是一场拿体验饥饿当噱头的「游戏」。面对「作秀」的指责,如何在创新形式与推广理念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是网络公益活动必须破解的难题。让美好的事物更加纯粹,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智慧的实践。
作者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