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文化「装」不出,也「藏」不住

作者
作者
曾勋
本刊全媒体记者

当下廉洁文化的挖掘、宣传和点位打造方兴未艾,地方政府重视廉洁教育本是一件大好事,不过,记者到访过一些地方,发现廉洁文化建设出现了偏差。

有的地方对廉洁文化的概念理解狭隘,甚至扭曲历史,隐去本地籍古代官员的污点,包装成清官大肆宣扬。有的地方为争夺清官的籍贯归属闹得不太愉快。还有的地方,把清官文化的宣扬做成了一桩生意。

华中某地的长江沿岸,古代一名清官曾旅居于此,当地县政府以这名清官的名义打造了一个廉政文化公园,内设各种娱乐设施,门票 50 元,游览一圈发现,景区内与该清官相关的景物和遗迹十分稀少,大都是毫无特色亮点的仿古建筑,大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记者还到过一个地方,那里坐拥历史上最知名的清官之一,却处处抗拒这名清官带来的话题和影响力。前两年,该地一名喜好当地廉洁文化的企业家实在看不下去,自己出钱在该清官的故居旁边打造了一个廉洁文化园。该清官的墓地损坏严重,也不见修缮,最后在民间人士的唿吁和筹款下,近期墓地才得以修复。

后来与当地的一名官员交流,听他讲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前两年关于该清官的电视剧播出,全国上下不少党政机关掀起了学习该清官为官精神的热潮,唯独该市如同处在暴风眼中般平静。不仅如此,市上还下发文件,要求公职人员不得谈论与该清官相关的一切,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清官的「清」是指道德上的操守,这就决定了清官文化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无需强制灌输和刻意营造。而只要真心接纳,这种精神力量便会势不可挡。

记者在杭州追寻苏轼足迹时,颇有感触。在西湖周围,不少廉政诗词隐秘在步道旁的草丛中,不少是当时的文人墨客游览后留下的「打卡」痕迹。而这些文人墨客,当时大都有一官半职,让这些遗留下来的碑文具备了文化力量和廉洁基因。这里没有红红绿绿的展板和介绍,唯有素雅的凉亭,既保护碑文,又能供友人休憩。

一名「80 后」的苏轼粉丝专门寻找苏轼在杭州留下的诗文碑刻,并做好地理标记,制定了相关的路线,专门为此出了一本书。他带着记者夜登麦岭,寻找苏轼与友人王瑜等同游麦岭时留下的石刻。因为时间久远,白天阳光强烈,石碑上的字迹难以辨认,而夜晚在黑暗中用电筒斜射石碑,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的字迹。苏轼当年在杭州抗洪修堤,留下千年文脉,这些石刻便是活生生的证据。

在杭州,有不少由「80 后」「90 后」组成的诗友会,他们时常聚在西湖边寻找碑文石刻,交流研究心得,感知先贤的人格和文韵。他们做这些事情均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何尝不是传承清官文化最融洽的形式呢?


作者 曾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