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福迎春来 祈福纳吉愿 寻福之旅

作者
作者

「福」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三千年历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现今的「福」字,由「示」、「一」、「口」、「田」组成:「示」,指神祗;「田」,指耕地、打猎;「一」字,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

福字在中国民间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会把心中的祈愿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北京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与福有关,可以祈福,顺便观景。

恭王府 福倒了

北京有句老话:「游故宫是要目睹王气,登长城是要体验霸气,来恭王府是要沾沾福气。」恭王府后花园秘云洞内秘藏着康熙皇帝御笔的「福字碑」,来恭王府的游客,知道的都要亲手摸摸这块「福字碑」,摸碑纳福,好沾沾福气。

恭王府位于北海公园北面的前海西街,建于干隆五十年(1785 年),原为干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私宅,时称「和第」。嘉庆四年(1799 年),和珅被嘉庆皇帝「赐令自尽」。此宅归嘉庆皇帝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后同治皇帝的议政王即恭亲王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据说北京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龙脉,即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龙脉,指北海、后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水龙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好。恭王府除了占据了一条龙脉之外,还被民间称为「万福之地」。据说恭王府里面有一万只「蝙蝠」,当然这些蝙蝠并不是真的,而是绘画或者雕刻而成的蝙蝠。除了蝠池、蝠厅和中间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外,其它蝙蝠都藏身于长廊雕版之中。和珅从一个自 9 岁就失去父母的孤儿,靠钻营善伺成为干隆的宠臣。他在建造自己的府邸上面,千方百计想把「福」留住并世代传承下去,在建筑装饰上类似蝙蝠的「福」形象当然是多多益善。

如今人们把福字倒着贴的习俗,一说也源于恭王府。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言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遂赏管家和家丁各 50 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但恭王府里却有一幅不可倒挂的「福」字。1962 年重修恭王府花园时,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块康熙的御笔「福」字碑,这是康熙皇帝为表孝心替祖母孝庄皇太后请福续寿所写的「福」字,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福字碑」。干隆年间,被和珅偷偷藏到了自己的家里。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是最少的,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在恭王府的「福」字碑上,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右旁上部的笔画像个「多」字,右旁下部像个开口的「田」,整个右旁又像个「寿」字,而左旁极像「子」和「才」字,故整个「福」字可以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构思巧妙,意味深长。这个「福」字,又不同于民间常写的字体方正,而是字形瘦长,故称之「长寿福」。俗语说「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所以恭王府的这个「福」字,又被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由于其上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因此该「福」字也成为惟一不可倒挂的「福」字。

福海 取福水 踩百冰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以「水景园」着称,是一处人工创造的大型水景园林。在圆明三园的中心,有一处园内最大的水面——福海,又称东湖。整个湖区,湖光山色,美如仙境。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万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亭台,「望之若金堂玉所,玉楼十二」。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此赏游。

康熙朝圆明园的范围主要在后湖周围。《养吉斋丛录》十八卷记载,「园(康熙赐园圆明园,非指圆明三园)东有东池,雍正间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明明是湖却被命名为「海」,这就与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说有关了。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旧时的百姓在圆明园遗址上发现了福海,并逐渐知道了「福如东海」之意,在春节节庆时便有人取回福海的水加以供奉,意思是将「福」带回家。也有很多人到福海取上一瓢水烧开后供家人饮用,并告诉家人喝了它福气就来了。现如今饮福海之水已渐渐被人遗忘,但是到圆明园畅游一番,福海祈福,则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之一。

老北京春节旧俗中还有「走百冰」,纳吉辟邪的传统。因为「冰」与「病」谐音,冰上行百步,曰走百冰(病),寓去除百病之意,祈福一年无病无灾、平平安安。

景福阁 登阁 观景 求福

与圆明园毗邻的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的标志,坐落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 21 米的方形台基上。

佛香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八面三层四重檐,阁高 41 米,阁内有 8 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始建于干隆时代,供接引佛。原阁于咸丰十年(1860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 年)花了 78 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 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从佛香阁出来往东部山嵴拾级而下便来到另一「福」地——景福阁。景福阁中「景福」二字指「大福」,景是大的意思。景福阁名出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景福」二字在后世就成为皇室专用祝语,意谓「长寿洪福」。景福阁的楹联也呈现出一派皇家气息:「密荫千章此地直疑黄岳近;祥雯五色其光上与紫霄齐。」上联的意思是,这里有千株大树,就好像是黄山一样;下联的意思是,这里有吉祥的彩云,和天上的紫微星一样。「景福」二字深深的体现了,慈禧老佛爷对「福」的重视。清朝末年,慈禧常在此观雨赏月,有时也在这里宴请外国公使的眷属。

所谓「福」,在过去是指「信福」、「福气」、「福运」,而现在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作者 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