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伟光耀「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

作者作者
专业平台快速服务高效

你可能没听说过香港贸发局,但是你一定听说过香港的很多展会,像服装展,珠宝展,电子展,玩具展,钟表展……你可能还不知道,其实这些展览全部都是由一家机构主办的,没错,就是香港贸发局。

除了上述的那些展会,香港贸发局每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级国际贸易展览会超过 30 个,当中很多展会的规模,是亚洲同类展会中最大型的,部分更位居全球首位。

本期《时尚北京》就带您探访这个「神秘」的机构,一睹它的真容。

工作的缘故,常常跟香港贸发局打交道。接触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个特别友好,办事高效又「靠谱儿」的机构。这样的特性,往往在冠以「机构」名头的单位中,并不多见。

虽然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到香港贸发局北京办事处实地探访。来到光华长安大厦九层,刚出电梯,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香港贸发局橙色 LOGO,就是这里了。

面积不算很大,中型公司的规模,装潢也很简单,除了几株昂扬的绿植,几乎没有其它「惹眼」的装饰,一看就是个讲究实干的地方。

本期与我们见面的,是香港贸发局华北及东北区首席代表黄天伟先生。黄先生是个接触起来非常随和的人,虽然我们第二次见面,已然没有了任何陌生与拘束感,这在很多机构官员的访问中也不多见。

关于工作

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可能是长期在内地工作的缘故,黄先生的普通话还是挺值得称赞一下。黄先生是 97 年加入香港贸发局的,从 2003 年开始被派往内地,先后驻扎在深圳、成都的贸发局办事处,去年开始调至北京。看起来好像只在这三个城市工作,实质上黄先生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加入贸发局以前,黄先生在香烟品牌万宝路工作,主要负责市场推广的工作。90 年代的时候,由于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很多香烟的市场推广活动都不允许做。黄先生觉得这样的工作太没有挑战性了,就想换一个环境,当时正好看到贸发局在招人,黄先生顺利成为贸发局的一份子。

在贸发局做推广,跟在很多企业都不同,它不像其他一些企业那样,是推广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给大家,它推广的是一种服务。「就像贸发局的名字一样,我们的主要使命是推广香港的对外贸易。香港贸发局成立于 1966 年,目前在海外有 40 多个办事处,在内地有 11 个办事处,希望能把香港打造成为全球企业与中国内地及亚洲经商的平台。」

「贸发局是一个半官方的机构,政府通过立法赋予香港贸发局作为官方推广贸易的机构。因此贸发局既有政府的一个背景,又有私有企业的一个弹性,方便我们更灵活地做事情。」

「招商难」是很多展会头疼的问题,却从来不是香港贸发局的难题。贸发局每年主办的展会吸引了全世界 3 万多的展商前来参展。展商其中有 57% 都是来自海外,另外还有 30% 多来自内地。

是什么令这些展商趋之若鹜的呢?

是每年超过 60 万的专业买家。

「展商来参展最希望看到什么呢?不是大批走马观花的普通消费者,而是有真正实力的专业买家。」展商都是做生意的,能够在展会上接到订单,做到生意,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怎样保证这些买家的质量呢?

「这就是我们贸发局需要花心思的地方了。我们利用我们在全球的分支机构来寻找发现有实力的买家,同时跟各地的政府、商会、协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跟他们讲我们贸发局的展会非常专业,通过他们的推荐来联系一些优质买家。」

香港精神

现在香港到处都在说「重振香港精神」,究竟什么是香港精神?

「香港精神,香港人讲说『狮子山下』精神,讲一种拼搏,奋斗,把事情做好,打不死的精神。」

「狮子山」是香港的一座山,早在 1.4 亿年前已形成。伏山顶的「狮子」,是由大自然操刀,经过不断的风雨侵蚀,直至最近的数百万年才形成的。香港大部分山都由火山岩形成,狮子山则是花岗岩。花岗岩不及火山岩能抵受风化侵蚀,但狮子山却十分特别,经过千百年仍可清晰见到「狮子」的头、身及尾,相信再过一个世纪这头「狮子」仍会一直坐镇山上。

而说起狮子山精神的起源,与其说是狮子山本身,不如说是一九七三年香港电视台开始播放的一部单元剧《狮子山下》。这是一部讲述着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自播出后一直轰动全港,自一九七三年一直播放至一九九四年,播出跨度达二十一年。

而这部剧的主题曲《狮子山下》多年来脍炙人口,有「香港市歌」的美誉。2002 年,香港经济萧条期间,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在宣读他的首份预算案后,朗诵起《狮子山下》歌词;而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向香港市民深情吟诵起这份歌词,号召香港人民发扬狮子山的精神,使狮子山终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

「因为香港很小,各方面资源并不丰富,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香港还是个很贫穷的小渔村。但是香港人很勤劳,我们广东话讲『手停口停』,意思是如果你不干活,就没有饭吃。于是七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香港人就抓住了这个时机快速发展,香港这才繁荣起来。」

文明不是天生的

但凡到过香港的朋友,都会惊异于香港民众的素质之高。看不到很多清洁工在打扫,街道却很整洁;只有一两个人等候出租车,也一定会到指定地点排队等候;不乱闯红绿灯;不随地吐痰……虽然都是小事,却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国民素质。

香港民众素质之高,却也并非天生如此。这与香港坚持了数十年的国民道德教育不无关系。在香港,民众从小学起就被灌输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自小的耳濡目染对今后的日常行为产生着微妙的影响。「差不多经过两代人的轮换,香港人才养成了像今天这样的行为规范。」


作者 赵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