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跨界终成伶界大王


谭鑫培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被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
谭鑫培在大内演戏长达 20 年之久。用章诒和的话说:给老佛爷唱戏那是好唱的吗?你不能忘词儿,老佛爷手里拿着戏本儿,你的音不能不准,老佛爷精精细细地听着呢,你唱戏还得把时间拿捏好,老佛爷手里有怀表。一点错都不能有,严丝合缝,一板一眼,那绝对要的是功夫,让老佛爷听得舒服,一个字——赏!这么严格的一套唱下来,谭老板很少有错,老佛爷一直到去世都心心念念着谭老板的戏。
1905 年,一位爱好摄影的照相馆老板拍摄了一部没有声音的 MV,却意想不到的成为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叫《定军山》,而电影的主角正是喜欢跨界的京剧大师谭鑫培,他也成为我国第一位电影演员。在一百多年前北京城还办过一次音乐选秀比赛,入围的总共有十三位,难分伯仲,并称「同光十三绝」,而谭鑫培就是其中之一。
在 160 多年前,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曾经是四大徽班之首的三庆班主要演出场所之一。1870 年,谭鑫培来到北京,加盟了三庆班,班主正是程长庚。那一年谭鑫培 23 岁,而 59 岁的程长庚以老板的身份叱咤梨园行。谭鑫培一进戏班,以《三岔口》、《八大拿》等几出武生戏开始小有名气,可是他却向班主程长庚提出要求,要唱老生。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谭鑫培为什么要改行呢?有人猜测,谭鑫培野心太大。要知道,在当时的梨园行里,老生的地位高,各大戏班的台柱子——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都是唱老生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变声的烦恼
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也是一位京剧演员,艺名「谭叫天」,是个着名的老生唱将。谭鑫培从坐科开始练的也是老生,10 岁跟着父亲进北京的时候已经唱了四五年了。可谭鑫培在北京初次登台唱老生就遭遇了滑铁卢,因为赶上了变声期,也就是声音「倒仓」。那一天他演的是《银空山》,唱到「自从盘古立天地」竟然哑的一个字都没唱出来,全场的倒彩让谭鑫培无地自容,从此改行演了武生,但大多是钟馗脚下踏着的小鬼这类龙套戏。
谭鑫培倒仓那几年,跑过野台子,当过护院,甚至连从小订的娃娃亲都差点没了,多亏未婚妻侯家大小姐情深意切,自认「生是谭家人,死是谭家鬼。」在谭鑫培最惨的那几年嫁进了谭家,而谭鑫培也用一生的专情来报答夫人。
变声期之后,为了换回老生,谭鑫培搬出了父亲谭志道在内的好几位梨园行的老前辈当说客,好说歹说程长庚才同意谭鑫培唱了一出《战北原》,演的是老生诸葛亮,结果观众反响不错,纷纷喝彩。《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记载了程长庚的一段点评:「虽属难能,亦不过尔尔。汝之武生剧若精进不懈,将来可独出冠时,毋见异思迁也。」观众的好评,没想到程长庚却给了个差评。《伶史》中记载了程长庚临终时的一段话,道出了不让谭鑫培唱老生的原因:「唯子声太甘,近于柔靡,亡国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原来三庆班向来以黄钟大吕的唱腔闻名,要求底气足、声音亮,而谭鑫培的唱腔里带着点南方的柔,两者有着本质差距,在程长庚看来,这就是亡国之音了。程长庚看来不仅仅考虑的是谭鑫培的前途,更是三庆班的传统。但是后来证明,程长庚的这种担心是多余了,谭鑫培颇有特点的唱腔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八大胡同「英秀堂」
八大胡同是正二八经的京剧摇篮。四大徽班进京,全部落户在八大胡同。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号称清同光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声名赫赫的谭鑫培也在北京前门外铁树斜街大外廊营胡同 1 号盖上了西式小楼。
位于大外廊营胡同的谭鑫培故居,其范围东西 40 米,南北 21 米,坐西朝东。原大门前有块木牌,上写「英秀堂」三字。字体疏朗清秀,据说出自谭鑫培好友李毓如手笔。故居为三进院落,房屋共 43 间半。第一进由大门(已拆)、正北房及配房组成,现三间半北房保存尚好,原来用于存放戏装及刀枪把子。第二进是一套完整的四合院,为谭鑫培夫妇居住。京剧名宿陈德霖、王瑶卿、杨小楼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彼此切磋剧艺或邀请去宣武门外柿子店斗蛐蛐消遣。第三进由南北屋和两座二层楼组成。南北屋之间有块空地,铺了一块紫红地毯,用来练功和说戏。两座二层小楼是谭鑫培在民国元年(1912 年)建造的,只因为谭家对门有座二层楼的顺天医院,谭鑫培听了风水先生之言,便在家中后盖了这两座楼,与医院遥遥相对,达到心理平衡。
1968 年,在此居住了 130 余年的谭家搬出了这座老宅,墙外的枣树和榕树相继枯萎。现故居成为大杂院,但其规模犹在。
宫里没有谭鑫培
德和园位于颐和园之内,与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代三大戏楼,是当年慈禧太后听戏最多的地方。而当年,谭鑫培可是慈禧老佛爷眼前的红人,成了内廷供奉之后,隔三差五就在这里唱戏。可奇怪的是,当年专管戏务的升平署档案却没有发现「谭鑫培」献戏的纪录,只有一个叫「谭金培」的名字。
话说光绪十六年(1891 年)阴历五月二十五的德和园,谭鑫培演完戏正等着赏赐。慈禧太后指着戏折子上边「谭鑫培」的名字说:「要那么多金子干嘛,我看一个就够了,以后叫你金培好不好?」从此,升平署主管就将谭鑫培的「鑫」改成了「金」。而这次也是谭鑫培第一次进宫唱戏。
一个诸葛亮让谭家六代人演成了经典,而在《失空斩》里诸葛亮身上却有一样其他老生角色没有的配饰,这其中也与慈禧有关。
一般京剧老生的扮相里是不戴珠子的,因为有形似朝珠,越制之嫌。诸葛亮,尤其是戴灰白色髯口的诸葛亮,如同朝珠一样的珠子却是标配。当年谭鑫培在德和园戏楼唱完《失空斩》,慈禧听得高兴,召见了他,直夸谭鑫培「真像孔明」。慈禧说,孔明运筹帷幄,鞠躬尽瘁,虽没有照片,但这么操劳估计胖不到哪里去。金培这么瘦小,与孔明有几分神似。末了,谭鑫培要走的时候,慈禧又把他叫了回来,说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赐了谭鑫培一串朝珠。从此以后,在梨园的舞台上,汉代的丞相诸葛亮就戴上了清代的朝珠。
福祸相依
当年,谭鑫培在京城各大戏班轮番唱压轴,再加上老佛爷亲捧,谭鑫培红透半边天。金鱼胡同的那家花园原属于晚清重臣叶赫那拉·那桐,那桐和慈禧太后有个共同的爱好,都是谭鑫培的铁杆戏迷。
一次庆亲王奕为他的福晋办寿日,唱一场堂会戏,特请谭老板过府,烦请他唱双出,谭鑫培以患病初愈为由回绝。庆亲王和那桐再三恳求,谭鑫培只好应允,但又说:「我可有个小要求。」那桐说:「只要您答应,什么要求都好办,您尽管直说。」谭鑫培对那桐说:「除非中堂您给我请个安。」庆亲王一听当即一楞。不料那桐已然低身把腿一屈说:「好,我今儿就给您请这个安。」谭鑫培一见忙把他搀起,说道:「我这是句玩笑话,您怎么就认真了?」那桐是受别人请安的人,只有见了王爷、贝子、贝勒才请安,今天居然在这种场合给谭鑫培请了安,从此「谭贝勒」这个称唿就叫开了。那桐的这一跪,也使得谭鑫培的名气在京城更响了,从此,哪家达官贵人办堂会要是不请谭老板,那可是真的没面子。
老话讲福祸相依。1917 年,那家花园早已不是私宅,而成了京城权贵的聚会首选地。段祺瑞不顾谭鑫培重病在身,非要请他来那家花园唱堂会。当时谭鑫培已年过 70,被 4 名巡警押送到了那家花园。到场一看戏码贴的是《洪羊洞》,吃了一惊,因为戏中他演的杨六郎是以死殉职的,而且他的师父程长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这一出戏,触景生情,便有大难临头的预感。最后,谭鑫培连气带累,病情加剧,不到一个月,伶界大王在大外廊营胡同的宅院撒手人寰,享年 71 岁。
作者 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