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再生

2020 北京国际设计周「Pop Box」国际潮流文化展汇集了众多国际知名潮流艺术家的经典创作,以及代表国潮新势力的先锋艺术与设计。自开幕以来,吸引了众多潮流文化爱好者的关注,累计观展人数逾 5 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超 60 万人次。潮流文化的火热可谓达到了「人均艺术爱好者」的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彰显态度与品位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体验。同时,潮流文化也正在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塑造出一种新时尚。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潮流文化展闭幕论坛以「传承与再生」为主题,嘉宾们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汇钟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家协会动画学术联盟创始人成员、中国电视家协会卡通漫画艺委会常务理事
以《大圣归来》为例,它是用传统人物讲新的故事,在传承与发展当中找到了一个节点。《大圣归来》的美术设定颠覆了我们的感觉,它敢于颠覆。可以说它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它的票房还是影响力都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传统文化可以去讲新的故事,用新的视频语言、新的创作手段、新的表现方法去提炼传统的元素,但是依然需要看你如何去认真地执行你的创作。我们现在说 IP,但它不仅仅是个 IP,需要我们去探讨、去开拓、去发展。真正中国的动画如果说被国际市场认可,才是真的沉淀。市场还在期待新生力量,也期待新的作品,我们依然需要努力。

张一鸣
青年雕塑家、Need Art 产品总监
《哪咤》动画片的火爆之后,我对雕塑创作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构思。我想从雕塑角度来做一个全新的哪咤,一个比较有颠覆性,或者说是完全不一样理解的哪咤。它之后会增加更多的话题性,就每个人的意愿重新去解读一遍。之后我又创作了一系列灵感源自中国传统神话形象的潮流艺术作品,随着当代中国潮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IP 的发展进一步融合,市场正在激发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创造力量,艺术家们打破界限,在艺术与大众、商业之间缔造着无限可能。



王昱东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国际设计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和利用。基于文化北京设计素材库、中国美学基因图库等平台建设,作为北京市级文创平台的指定运营企业,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正积极整合包括设计制作、生产开发、运营管理与版权保护在内的各级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探讨文化 IP 的平台模式,完善研发、生产、分销经营体系,打造完整文创产业链条。

王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要强调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在尝试挖掘适合现今社会土壤的方法和潜在的商业价值。从非遗的传承关系到文化认同,让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艺术设计、当代审美相结合,再生出有文化认同感的潮流产品。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体系,更多的是自发的生长或者靠一种情怀,这还远远不够。

郑晓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我希望尝试一个新的领域,比如说新媒体艺术,如何让它和传统文化去结合更好提升。新媒体既是一种载体,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信息,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人类的文化史里面,艺术和科学之间是不断地在相辅相成,不断地在互相促进。现在我们的工作室一直在做新媒体艺术的一些实验,希望能够去尝试一下技术对人类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会产生什么样的再生和传承的作用。
现在这个时代飞速的发展着,比如像网络和电脑的技术,它已经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手机就像一台小型电脑一样,我们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地改变。其实现在的文化遗产,它与过去的体验和感受的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我们应该研究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文化的再生创新。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