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并坚持走下去

作者
作者
Chineseshow产品快速设计

  就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时,依文带着它的EVE CINA在首都博物馆向大家再一次展现出依文的魅力。这一场“时尚北京 依文中国”的主题晚会着实将中国的时尚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它源自于一种气,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时尚气质。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看到一种坚守和传承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依文更来自于EVE CINA的背后功臣高鹏。
  在9月26日的“时尚北京 依文中国”活动结束将近一个月之后,终于在依文的公司总部见到了依文EVE CINA的设计总监高鹏。
  不得不说,即便是已经经历过密集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众多品牌的洗礼,依文这一场大秀也丝毫不会逊色于其中的任何一家。即便细节已经模糊,但是那一种气场是你只要见过一次就不会轻易忘记的。
  是的,这是一种气场,是被一种充满了中国意味的气所围绕着的气场。而这场秀也恰恰就被命名为“中国气 Chinese Qi”。
  
  中国气 Chinese Qi
  所谓“中国气”听上去有些虚幻,因为气于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依文的设计师们却将这种气巧妙地化为一种有形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所谓“中国气”,设计师说:“在我们最开始做的时候,并没有想把‘气’作为某种形式语言放到产品中去,而是把它的意象和概念融合到每个系列中去。我们一共有五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气韵,第二个是气质,第三个是传承,第四个是时尚,第五个是工艺。我们从这五个方面去诠释EVE CINA品牌,去营造一个气场、一个氛围,让大家快速地进入到这个空间之中。”
  EVE CINA所要表达的中国气,不仅是一个虚幻的中国概念,更多是想传达一种精神,一种现代男性的中国男性的着装理念。这一群人,对自己有一定的着装要求,也清楚的知道怎样通过服装表现自己,他们清楚自己要什么。同时,35岁至55岁的这一群人也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各个行业中占领着一定的地位,承载着他所在的公司或者岗位的未来。他们本身就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属于中国人的独特气质以及气场。EVE CINA用服饰将这一群人的独特气质巧妙的表现出来。
  高鹏说,选择EVE CINA的人是内敛的,他们更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和喜好。“其实闷骚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一个译音词过来的,实际上就是‘男人秀’(man show),是男人的喜好,男人的时尚,这不是坏事。我们更追求内在的东西,将外在的简洁和内在的丰满、丰富沉积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方向,注重一些时代感、时尚感。我们用相对年轻化的、时尚的设计师视角和中国的传统工艺匠人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审美方式和传统文化、修养以及道德观念结合,出来的东西更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感,也更容易被年轻一代人接受。”
  我想EVE CINA并不单单着眼在现在,而是希望在未来,当现在的80后、90后成长起来的时候,它代表中国的男装,让新一代的各个行业中的精英可以感受到那遗失的中国文化。
  EVE CINA乃至依文所要做的,就是将中国人自身的气质与服装合二为一,建立属于自己的时尚体系。
  
  快乐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享受
  作为EVE CINA的设计总监,高鹏认为无论电子商务领域如何发展,商场这种终端销售模式也不会被改变。人们最后还是喜欢亲自去感受销售模式。你透过电脑在网络上挑选喜爱的物品没办法真正替代在商场时看到那些真实的货品琳琅满目的出现在面前时的那种快乐。所谓“逛商场”,常常就在你“逛”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新鲜的想法,仔细想想这种新鲜的想法的确是你在网络上所不能得到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
  高鹏说,他做的这些是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用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道理:“(一人做一个包子,)做一盘子包子十个,大家吃了刚好饱。那么你就是第六个,我就是第七个,要不要做?你可以不做,但如果你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你继续做就可以了。因为有你的第六个,我的第七个,接下来就会有他的第八個和第九个、第十个。我们放弃,你放弃,那么就还要等。”他觉得好好做好自己的事,过好每一天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采访最后,高鹏说他之前所在的公司经营不善倒闭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抱怨,但他却觉得即便事情已经坏成这样,如果你处理的好依旧能从中学会很多。事实上,去指责别人永远都比自己去做要容易的多,如何做好的自己的事,渐渐许多人却不去思考了。他引用了一句《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对哈利所说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你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而是你做了如何的选择。”也许你拥有许多能力,对于人生和未来也有很多想法,那么运用好这种能力,并坚持将它做到最后,或许比抱怨人生的不如意来得更为重要。与其将视线着眼在别人的不完美上,也不如努力完善自己的生活。
  我想起这一年之中听过的许多对话,坚守和坚持或许才是我们所要克服的难题。相信可以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我也愿意相信中国的服装企业可以走出自己的时尚。从今天开始,从依文开始,从许多依旧坚守着的服装界人士开始。
  
  


作者 沈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