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娟 活着活着就懂了

作者
作者
奔波强大构建系统经验

将近 3 年前,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曼娟 90 岁高龄的老父罹患急症,家里的生活遭到重击,变得四分五裂。她奔波在心脏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经内科、消化科,陪伴着父母候诊。张曼娟的中年大考在父母相继患病引发的生活全方位失序中轰然而至。同所有面临如此关口的中年人一样,她即刻坠入睡眠障碍、精神耗弱、身体透支与意志消现的漩涡,不禁发问:「要用多大的气力才能镇住一切崩坏,继续活下去?」

这促使张曼娟想要写一本中年人的书,从面对生命中的变动开始,这变动不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与毁坏。于是她在等待的零碎时间里,一点一点地拼凑出陪伴并承担父母老病的意义,写下一系列「照顾着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专栏,在脸书上与数百万名照顾者分享。

她围绕「中年为何令人恐慌无措、中年面临何种困境、中年该如何破题」的中年之考,以同困、同度、同悟的探求节奏实现着对中年之殇的清算、治愈与和解,创作了最新畅销散文集《我辈中人:写给中年人的情书》。

张曼娟早年以小说出道,代表作《海水正蓝》自 1985 年出版以来,缔造了超过五十万册以上的辉煌纪录,是台湾当代最长销的小说,同时该书也获得读者票选为最爱百大小说以及台湾四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本小说之一。第一本散文集《缘起不灭》二十五万本的再版纪录,成为台湾史上最畅销的散文集。

当我们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承担下来,也就有了机会预习未来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样的状态,甚至直面死亡,才能认真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也是份难得的生命礼物。

直面困境

身为作家、大学教授、主持人、填词人以及「小学堂」孩子王的张曼娟,现在多了一个身份:独力照顾者。通过这段照护的经验,张曼娟也得以重新观照人生与父母的关系。在《我辈中人:写给中年人的情书》散文集里,张曼娟描述了母亲失智后的情景:

自从母亲失智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我便调整自己的活动,留更多一些时间在家里,让她能感觉到我的存在。然而有时候,我的「存在感」还是很低的。我在厨房料理了晚餐,还为火气大导致牙床肿痛的母亲冲泡了菊花枸杞冰糖茶,看着她喝完一杯茶,服食了中药,到猫咪房间去逗弄了一阵心爱的猫咪。七点半左右,为了让我可以工作,于是,她到客厅看电视。将近八点的时候,我听见她问家务助理阿妮:「曼娟回来了吗?」

这时候我不得不放下手边的创作,走到客厅对她说:「刚喝完我的茶,你就忘记我啰?」

母亲笑嘻嘻地说:「咦?你回来啰?什么时候回来的呀?」「回来好久啰。」这种时候也没什么好解释的,更不用强人所难地让她想起我回家的时间,她能够记得我是她的女儿,还牵挂着不知道我回家没有,已经很令人感激了。「你回家了,那我就要去睡觉啰。」母亲心满意足地说。

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情节,让我知道她正一点一点地从生活常轨上偏离,就像一个迷路的人,迷失在空间与时间中。

前一天晚上,我九点多进门,看见母亲依然坐在沙发上,早已过了她的睡觉时间,我很惊讶地问她为什么还不睡觉。

「我要等你回家,你回来了真是太好了。」母亲欣慰地说。这两年如果她的心情不太好,就会特别渴盼着我回家,看见我开门进来,甚至会像小孩那样开心地鼓起掌来。这时的母亲没有鼓掌,也没有很开心,显然有什么事正困扰着她。阿妮走过来对我说:「我一直跟奶奶说不要等了,去睡觉,奶奶说她一定要等你。」

故事中流露出的情感令人感动。

生命礼物

据统计,目前在台湾有将近 110 万的失能者需要照顾,每天平均照顾 13.6 小时,历时平均 9.9 年。每位老人的身后,都有一位或几位照顾者,大多是中年人,有些甚至是老年人。如果有几位照顾者,还可以轮流分担,互相倚靠,彼此加油,最危险的是独力照顾者,宛如背着炸弹的炸弹。独力照顾者常常是隐微的,直到炸弹爆炸,跃上社会新闻版面才会被看见。独力照顾者以女性居多,又以单身女性的比例最高,除非拥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否则就是悲剧。

有过照顾经验的人都知道,最煎熬的部分并不是病痛,而是情绪,老人家年老体衰,感觉到死亡的威胁,于是性格中的阴鸷、贪婪、怨毒、恐惧、懊悔,占据了身心,也波及到身边的人。照顾者靠得最近,纠结最深,就像冲进火宅救火的人,被火舌袭卷,遍体鳞伤。而人们思想底层的孝道伦理,让人们只能隐忍,偶尔透露了艰苦心情,又怕背负上不孝的罪名,照顾者于是缄默了。

「作为一个独力照顾者,我们的摸索,正是替往后更多的独生子女寻找方向。许多已婚有伴侣也有儿女的朋友都说,他们打定主意不要成为儿女的负担,准备和我一样孤独老去。我们可以选择完全假手他人,或以童年创伤、事业忙碌等种种理由搪塞逃避,但我们没有。当我们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承担下来,也就有了机会预习未来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样的状态,甚至直面死亡,才能认真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也是份难得的生命礼物啊。」张曼娟写道。

不失赤子之心,对世界饱含热情,具有更大的包容力与同理心。

通往「大人」的路

中年生活的困局令人窒息,不竞让人思索,哪里才是彼岸。张曼娟的睿智在于从中年的另一维度慢慢构建起「大人』的生活形态:不失赤子之心,对世界饱含热情,具有更大的包容力与同理心,慈悲、隽永。如果中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状态,那么「大人」则是一种智慧,中年有时,「大人」无疆。

「通往大人的路」即本书第一章节,篇幅占据全书一半有余,「大人」之于张曼娟中年岁月的陪伴意义由此可见。她并非走完中年才发现原来有一条大人之路可循,而是尽早地选择寻一条大人之路行走中年,才能「活着活着就懂了」。「通往大人的路」靠不断地自我实现完成,张曼娟用诸多篇幅谈及自我实现的重要,并结合亲身体验,对自我实现的途径予以梳理:

其一,「对一切都能包容以对」是成为「大人」必须携带的品格,包容的意义涵盖接纳差异、直面境遇、与自我和解,容他、容事、容己的气度方能带人走向笃定、强大与从容;

其二,聚焦于自我能量的释放,放弃等待、依靠与推诿,因为「我们苦苦等待的,释放我们于痛苦深渊的那股力量,原来在我们自己身上。」

其三,做一个完整的人,将浪费时间与背离方向的事情从生命中剥离,不为无谓的风向所左右,不为所谓的道德绑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其四,建立自我评价,深知「自己才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见证」,坚信真实的自己比伪装的那个人更有存在的价值,更加可贵,更值得爱。

关于「年龄」

张曼娟:年少时如此耽溺于美,曾经用着梦幻的腔调说:「我希望活到十九岁就死掉,永远不要成年。」轻易过了二十岁,将近三十岁时,又升起一个念头:「活到二十九岁很够了,过了三十就老了。」然而,我吹熄了三十岁的生日蛋糕蜡烛,一路往四十奔去。如今已迈入知天命之年,六十在望,才发现,三十岁所以为的老,哪里是老!三十岁所理解的人生,原来只是个轮廓,还没有上色呢。很多事,真的要活着活着才能渐渐懂得。

关于「照顾父母」

张曼娟:拉出距离看待被照顾的父母,他们也就是无助的、被病痛缠身、充满恐惧的老人,如此而已。作为一个女儿、妻子、媳妇,并不代表要无穷无尽地付出,女人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牺牲。儿子、丈夫、女婿,也有付出的义务和奉献的快乐,千万不要剥夺了他们的人生。

关于「中年」

张曼娟:现代人不是把自己看小了就是把自己看老了,青春到老年之间的那个阶段,像个断层那样,极有默契的略过不表。到了中年,我们不再用视觉去认识世界,而是用觉察与经验去理解世界;如果你没有办法在中年的时候把前半生整理好,到老年的时候肯定是一个充满怨恨的、唠叨的、整个天地都亏欠了你的可悲的老人。

关于「衰老」

张曼娟: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经历过的事,各有各的不容易,每一次的经历,都会在心理和外形上留下痕迹。就像河岸上的石头,经过水浪的冲击和淘洗,怎么也不可能保持原来的形状。而石头上那些婉转的、繁复的水纹,难道不是动人心魄的美丽吗?


作者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