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风云 逛逛北京老饭店



逢年过节,中国人最离不开的就是吃。吃烦了家里的家常菜,人们喜欢去饭馆、酒店尝尝新鲜的花样。然而在北京,有几处饭店不仅提供给人们可口的美味,它们还与国家的政治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见证着北京曾经的兴衰荣辱、历史巨变。
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历史悠久,它坐落在东城区东长安街 33 号,东长安街与王府井商业街交汇处。在百年岁月的沧桑变迁中,北京饭店见证了市中心的发展和繁华。这片拥有 4 座不同历史时期且风格各异楼宇的建筑,是北京当时第一家新式饭店,曾经在紫禁城引起不少的轰动。
北京饭店的前身只是个小饭馆。庚子事变(1900 年)那年的冬天,两个法国人在东交民巷外国兵营东面开了一家小酒馆,并于第二年搬到兵营北面,卖些简单的西餐,正式挂上「北京饭店」的招牌。一年后因祸得福,意大利人卢苏成了北京饭店的老板,两年时间发了横财,1903 年,将饭店迁至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也就是今天北京饭店所在地。1907 年,中法实业银行接管了这幢五层红砖洋楼的饭店,开始了最为辉煌的时期,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设施都标志着北京饭店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高级饭店。
1917 年,法国人在红砖楼西边盖了 7 层法式洋楼,这在当时已经是北京城里最高的建筑了。1937 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1940 年开始由日本人占据,北京饭店设施服务全改日本款式。1945 年国民政府经营,四年内三次易手,一度成为专门接待美军的高级招待所。直至 1949 年北平解放,北京饭店的命运才随之出现转折,当时北京饭店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成为新中国国务活动和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设宴,此次宴会被誉为「开国第一宴」。
之后北京饭店经历两次扩建,1954 年在西侧建西楼,1972 年在饭店东侧兴建了东大楼。东大楼原设计方案 130 米高,送李先念审时,他认为以 100 米左右为宜。于是设计师做了 100.25 米高的方案,经周恩来选定,工程于 1973 年春季启动。当施工建到 80 米高度时,已能在中南海毛主席住处望见北京饭店的灯火。毛主席质问周恩来:「他们说,从北京饭店的西窗上能看到我的书房?」周恩来惊异,这可出了国家安全的政治大事了,于是,在故宫与毛主席书房之间建一座屏风楼,在饭店的顶上或任何一个位置都瞅不见毛主席在哪里,新建的屏风楼里驻着 8341 警卫部队。
北京饭店既是出名的大饭店,也是近现代历史政治的舞台,曾留下了多少历史人物的足迹。如今,在北京饭店的房间中,有 9 间是以名人来命名的豪华套房,有中国的名人孙中山、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郭沫若,外国的戴高乐、萧伯纳、斯诺、蒙哥马利。其实曾经在此下榻的历史名人非常多,由于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仰,这些他们下榻过的客房也随之拥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在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经住过的 6121 房间,墙上挂着蒙哥马利元帅在二战期间于北非战场上的照片,还有他与毛主席的合影。在冯玉祥将军住过的 3121 房间,他的大幅照片就挂在进房后正对的墙上。
六国饭店位于前门东大街 5 号,是北京着名的东交民巷组成部分,六国饭店更是与近现代史不可分割的所在。
六国饭店建于 1901 年,最初是比利时人建造的两层小楼,后在 1903 年改建。到了 1905 年,由英、法、美、德、日、俄共同投资,才最后建成为豪华型的大饭店,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故名「六国饭店」。饭店主要有各国公使、官员及上层人士在此住宿、餐饮、娱乐,形成达官贵人们的聚会场所。六国饭店之所以着名,并非是其豪华的程度,而是因其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从中国现代史看,历史的两次大转折都是发生在六国饭店。一次是北伐胜利后的东北易帜,中央政府与奉系的谈判就是在六国饭店举行的,辗转周折,总算达成了协议,和平解决了东北问题,没有使阎锡山、冯玉祥对东北用兵的企图得逞。二是 1949 年北平问题和平解决后,国共之间的和谈于同年 4 月在六国饭店举行,后来谈判破裂,南京代表团全体成员悉数留在了北平。这两次的谈判虽是不同的结果,却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拐点。
历经百余年的岁月沧桑,这里记载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在这个饭店里发生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袁世凯暗杀武昌起义功臣张振武、军统刺杀湖南督军张敬尧、张作霖暗杀邵飘萍、胡蝶与张学良的绯闻等等。1945 年日本投降,这里曾是美国军官驻地。
六国饭店和北京饭店的侍应生多为男性,有意思的是,饭店虽极西化现代,而这些侍应生却是穿着长衫,外加一件大坎肩的打扮,这也是六国饭店和北京饭店的特殊标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六国饭店更名为华风宾馆(原外交部招待所),1988 年的火灾再次改变了宾馆的命运,重建后已看不出原来的风貌,现为涉外三星级宾馆。
东方饭店
东方饭店位于西城区万明路 11 号,在香厂路西段路北,这里曾经是民国时规划的新市区。至今,饭店周围的小洋楼,还有着那个时期中西文化融合的特点,这让高高矗立的东方饭店更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东方饭店建于 1918 年,建筑呈「U」字型,由三座不同时期的建筑构成。主楼是 1985 年建筑;西侧是 1918 年老楼;东侧是 1953 年建筑,名曰「老房子 1918 咖啡厅」。东方饭店老楼在当年,众多名人也都曾下榻此处。如今,每层、每间名人住过的客房外都挂着精致标志牌,上面镶嵌着人物肖像和文字说明。他们有:刘半农 105 房,黎锦熙 106 房,赵元任 107 房;胡适 201 房,陈独秀 205 房,鲁迅 206 房,蔡元培 209 房;钱玄同 304 房,李大钊 308 房,邵飘萍 310 房……
饭店大堂悬挂着 5 幅油画,描述了民国时期,发生在东方饭店的历史故事。第一幅画描绘了 1928 年 6 月 10 日,白崇禧率部由汉口乘火车进入北平,连夜在东方饭店召开英美记者招待会,宣布北伐胜利的情景;第二幅画描述了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汉语拼音委员会,在东方饭店集中两个月,讨论研究推出中国国语注音方案;第三幅画描述了 1926 年,冯玉祥在北京「逼宫」,把溥仪轰走,然后,吴佩孚、张作霖、冯玉祥之间发生直奉战争,鲁迅先生避难住在东方饭店,并在东方饭店撰写了着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第四幅画描述了 1935 年至 1936 年,张学良、张大千等人住在东方饭店的生活场景;第五幅画描述了 1922 年,罗文干、蔡元培、李大钊、蒋梦麟、胡适、马叙伦等北大教授,在东方饭店宴请苏联政府代表团的场景。
五幅油画讲述的故事,把人们带入了民国时期。但油画只是历史场景的复制,真实的故事当然更丰富。还有些在此处发生的轰动事件,也记录在中国现代编年史中。如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对面新世界游乐场散发传单,随后在东方饭店门前被捕。
英国人开的六国饭店和法国人的北京饭店是当时京城最高档的两家饭店,给北京民众第一次带来西方的面包、咖啡、牛排和一整套的餐饮礼仪。据朱家溍在《老饕漫笔》序文中提到,老北京的西餐派系有英、法、俄、德,英法式最正宗的是六国饭店、北京饭店,丝毫不迁就中国人的习惯。其他二三流西餐馆入乡随俗,这些馆子里的菜名冠以英式、法式大多靠不住。
百年前风云变幻的故事,百年后物是人非的建筑。这些已有百年历史的饭店,承载着无数文化和历史的更迭与记载。
作者 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