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 交流促发展

作者作者
全面创新快速方案标准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要主张,指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时代方向和全球价值、世界意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只有恪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跨时空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美人之美,是不同文明之间必备的文化态度

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文化,灿若繁星,特色鲜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会为自己的文化财富和文明成果而骄傲而自豪。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知识和信息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交通通讯一日千里,文化沟通变得日益密切,人们看到自己文化优美之处的同时,逐步发现其他物质基础不同的文化也有著诸多长处与优势,也有其美之所在。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绝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却有历史渊源、发展进程的不同。平等、对等地认识和对待各种文明,是文明社会和文明世界的基本态度和人文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并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只有不断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认同,平等并尊重而不是带有傲慢和偏见地对待各种文明,才能互相欣赏、互相赞美,才能存同求异、各显特色,实现各美其美。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趋美求美人间共同。对美好事物和精神世界的追寻是人类共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丰之恺先生说过:“美是情感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它是人生的慰藉,以此来潜移默化消解我们的不安。”文明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是一个国家自豪感和一个民族归属感的源泉,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民不自豪不归属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家园。这种朴素、真实的文化态度和情感与生俱来、生生不息。国家再贫再穷,民族再艰再苦,也根脉相系、血肉相连。文明成果是用来交往交流的,不是用来交恶交战的,对人类所有文明成果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使各国文明在人类世界这一伟大舞台上各美其美,展现多元多种的丰富性,而绝不能因暂时弱小而鄙视,不应一时失序而干预。

态度能够决定一切。习近平主席坚定倡导“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文化态度。尊重各国文明,平等地展现,对等地交流,这是任何一国对待他国文明应当秉持的基本立场,也是一个国家应该具有的文化态度。美人之美,就是要容忍不同价值观念观点的并存,要求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他民族文化的优劣。任何歧视、偏见,任何不屑、傲慢,都与之相违,与文明社会相悖。

文化因互鉴而丰富,美美与共,是人类文明社会应有的文化情怀

人类文明的大厦是由各国、各民族人民一砖一瓦共同亲手搭建的。各国、各民族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断创造积累逐渐生成的文明,不管其历史之长短、疆域之大小、制度之差异,都有其存在的主观客观条件和历史文化土壤,唯有使他们交往交汇、群芳争艳,才能使世界文明万紫千红。不拒细流而成涛涛江河,不弃小溪方显大海澎湃。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我们应当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文化情怀。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应当放平摆正心态,放下铠甲,像大海一样接纳、像大江一样合流,历史大潮才能汹涌澎湃。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宝库的收藏所和展示地,认识一个国家文明和历史可以从博物馆开始。这些集艺术性、科学性和历史性于一体的馆藏,无不都是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在这里,人类的历史创造得到集中展示,不同文明的辉煌过去得到生动展现。

文化只有各自呈现,取长补短,才显示出来源多元、价值多样、表现多彩的魅力,才显现出交流交融的活力与互学互鉴的伟力。商品交换物并没有增加,而是易主。而文化上的交流就能起到1+1>2的奇特效果,这正是美美与共的文化情怀其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所在。人类的多样性正是自身力量的源泉。不同文化之间完全应该也可以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在各美其美中促进广泛交流,在美美与共中谋求共同发展

在和平与发展主导的国际社会,如果没有美人之美,就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优势,必将导致互相封闭、对抗、冲突以至战争,也就不会有美美与共的精彩呈现。文化态度决定交流深度,态度端正交流也深也广;文化情怀决定胸怀,胸怀天下才能互鉴世界。文化自信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前提,也是文化自强的基础,惟有文化自信才能放眼世界,跨越障碍和陷阱,踏平坎坷和曲折,一起点亮文明演进之路,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中国正在进一步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世界也迫切需要更加全面地认知中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目的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也是人类文明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思想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法宝。

文化不同需要交往交流,交往交流才能互学互鉴。文化总是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文明演进的基本路径。流动是文化的本质属性,而交流为这一流动属性提供了生动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深藏闺中人不识”无以交流,歧视、偏见平添交流壁垒和鸿沟,而傲视甚至敌视更是徒增冷战思维残余、零和博弈思维,于交流无益,也使交流受阻。应当打破隔膜和不对称,让文化走出去,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放眼全球。

作为一国文化,文化是有国界的;作为既有形又无形,既摸得着又看不见的一直在流动而不凝固僵化的文化,也是可以超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增加文化自信;只有吸收外来,才能增强文化自觉,更加豪迈地走向美好的未来、和谐的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既保持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独立存在、各具特色,又通过交流互鉴,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荣,共同繁荣兴盛,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构成了相依相伴、五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共同体,也是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黄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