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互动发展

作者
作者
全面功能探索标准研究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新沂的发展处在开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这一目标,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加快构建具有新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城镇体系。

一、坚持高点定位,以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应当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因此,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产业培育方面,重点培育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冶金压延、石英加工「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形成 4—5 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和特色经济产业带。在城镇建设方面,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有序推进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梯度发展,形成「一个中心、五个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力争到 2015 年实现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全覆盖。同时,切实加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业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筹衔接,着力完善覆盖城乡的综合规划体系。特别是注重城镇发展规划与园区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切实增强工业对城镇的支撑作用,强化城镇对工业的服务功能,努力形成城镇与产业互动共融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工业主导,以产业集聚支撑「两化」互动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人融入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人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就业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应突出「产业立市、工业强市」的理念,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培育,推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同步发展,努力实现产城互动、人产共融。一是突出工业龙头地位。咬定新型工业化不放松,突出招大引强、培大育强,狠抓固定资产投入,力争 3 年内固定资产投入超千亿元;大力实施企业标杆化管理,力争 3 年内培育纳税销售超 100 亿元企业 3 家、5 年内新增上市企业 5 家以上;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重点建设必康新医药产业综合体、金属压延产业园、国家级超仿棉及配套产业园,三个项目预计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 300 亿元、300 亿元、500 亿元,「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 2000 亿元。二是强化产城融合发展。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与突破点,加快新沂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步伐,推动无锡一新沂工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在布局产业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时,按照差别化发展的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加快构建产镇一体的镇域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一镇一业」发展格局,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真正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三是推进三产联动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做大做强鲜花、苗木「美丽产业」和水蜜桃、西瓜、葡萄「甜蜜产业」,打造新沂农业的「拳头产品」;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争到 2015 年形成 6 个 10 亿元规模的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增强现代服务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金融业,加快推进雨润中央商务广场、科倍休闲广场、必康 DHL 物流园、南亚国际物流园、交通综合物流园等商贸项目建设步伐,加大「一山一湖一古镇」开发力度,着力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以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聚集人气、培育商气。

三、坚持统筹协调,以城乡一体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城镇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新农村同步发展、互动推进的思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功能配套水平,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到 2015 年达到 55% 以上。一是发挥城镇带动作用。认真研究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的趋势,不盲目建新城和扩张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按照「50 平方公里,50 万人口」标准拓展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城镇建设上,坚持「既要漂亮更要繁荣」的原则,加快棋盘、高流、马陵山、草桥、窑湾 5 个中心镇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集聚人口 10 万以上的现代新型小城市。二是完善城乡配套功能。更加重视城镇质量提升,把「宜居、宜业、宜商」三者有机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苏北首条 6.6 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区域供水一体化等功能性项目,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力度,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优化城乡生态环境。重点实施 10 公里「城市水环」建设,形成「水成环、路成网、绿成荫」的滨河园林城市特色。以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为抓手,加快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创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争 2015 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

四、坚持深化改革,以机制创新保障「丽化」互动发展。改革创新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最大限度地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金融体制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创新,构建更加科学、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万顷良田工程和「双置换」工作,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三权」为重点,做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让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持股进城,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大力争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采取股权、信托、租赁、发行债券等多种市场化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市政公用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参与城镇建设和经营。三是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企业入园、农民工进城、非城市居民落户,是「两化」互动的关键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核心是要解决好新进城人口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的问题。结合新一轮区划调整,稳步推进「镇改办」、「村改居」工作,将城镇就业人员统一纳入城镇化社区管理与服务。加快户籍等制度改革,按照「县城基本放开、城镇全面放开」的要求,凡在城区、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即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帮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健全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标准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强化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两化」互动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 赵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