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 魅力无穷



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大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在苏南乡村,各类特色文化群芳竞放,争奇斗艳,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在其中体现,时代精神、民族梦想在其中释放。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努力创造,是其共有的特色。
龙舞之乡舞动梦想
舞龙文化在昆山陆家缘起传说、传承千年,龙文化融入这座古风犹存的江南小镇,得到蓬勃发展,享誉大江南北。中国龙舞出了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成为「文化陆家」的一张闪亮名片,陆家也获得了「龙舞之乡」的美誉。陆家的舞龙文化,以段龙舞最负盛名。段龙舞的特点是形断神不断,舞动灵活,既表现传统舞龙文化的魅力,又融合现代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据资料显示,自 1368 年起,陆家段龙舞就在民间盛行。600 多年来,陆家百姓把段龙舞作为祝福、喜庆、报恩、欢乐的观赏项目,通过表演段龙舞表达吉祥之意。多年来,陆家镇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舞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施了舞龙文化「传帮带」工程。先后在各行政村、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组建了 20 多支舞龙队,不仅搞好了传承人的以老带新工作,还开设了舞龙特色课程,让舞龙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舞龙手也逐步涵盖老中青多个年龄层人群,参加各类舞龙表演、比赛 200 多场次,舞龙文化不断进村入户、深入人心。舞龙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陆家人加入到舞龙队伍中来,他们支持舞龙,喜欢舞龙,将参与舞龙作为一种责任和荣耀。陆家段龙舞还入选了《中国舞蹈集成》,2009 年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陆家将发展舞龙文化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在资金上纳入财政预算,将规划建设龙文化展馆和主题公园列入了文化工作三年规划。加强对舞龙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发挥了龙文化在市民教育、舆论宣传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不断的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陆家的舞龙文化不仅在基层获得了普及,还逐步走出江苏省,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陆家先后举办了一届全国性的舞龙赛事、二届江浙沪舞龙大赛,30 多场舞龙竞技交流活动。随着舞龙活动的蓬勃发展,一项项荣誉也接踵而来:1999 年,「江苏省喜迎新世纪舞龙大赛」银奖;2008 年,首届「陆家杯」江浙沪舞龙邀请赛二等奖;2009 年,苏锡常「花苑杯」舞龙大赛三等奖。2010 年,第二届「陆家杯」江浙沪舞龙邀请赛银奖;2010 年,上海市「吕巷杯」长三角地区传统龙狮邀请赛银龙奖,2012 年,全国舞龙邀请赛金奖,2013 年 5 月,江苏省舞龙舞狮比赛银奖。今年,还将举办「陆家杯」全国舞龙精英赛,届时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舞龙队伍将同台竞技。
「昆曲仙乡」文脉绵长
千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金干灯」美誉。作为昆曲发源地,千灯坚持传承昆曲艺术、弘扬昆曲文化,修复建设了顾坚纪念馆、昆曲古戏台、古镇戏曲角等活动场馆,培育建立了千灯小昆班、秦峰昆曲社、周雪峰昆曲工作室等学唱团队,组织举办了全国京昆票友大赛、全国小梅花戏曲荟萃、全国昆曲邮票首发、秦峰曲会等文化活动,倡导举办了「昆山腔与顾坚研讨会」、「两岸三地高校师生昆曲研讨会」等研讨活动,协助拍摄了《笛声何处》、《牡丹亭还魂记》等影视作品,资助编印了《让我们走进昆曲》、《昆曲传统折子戏汇编》、《昆曲天地》、《昆曲之友》等昆曲书刊,传承弘扬昆曲文化,繁荣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其中,小昆班成立十年来,10 余人获「小梅花奖」、「小白玉兰奖」,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进京赴港旅欧演出多次;梅葆玖题字「昆曲发源地千灯」,白先勇题字「昆曲仙乡」;千灯获「中国曲艺之乡」,成为中国昆曲研究会研究教学实践基地,更让昆曲文化传得开、传得远。今年千灯将以举办第二届秦峰曲会为契机,以曲会友,联谊广大昆曲学者、曲家和票友。
千灯不仅是顾炎武故里、昆曲发源地,还是江南丝竹创始人陶渊明第九代嫡孙陶岘的故里,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跳板茶的发源地,这里有始建于梁天监二年的秦峰塔,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延福禅寺,更有保存完好的中国第一石板街。千灯正是以这些历史文化为支撑,连续九年成功举办文化旅游节,形成「寻贤访古、水乡观光、古镇揽胜」的旅游文化品牌;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大力实施「四镇建设」,形成「生活城市化、环境园林化、社会关系乡情化」的城镇文化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15 分钟文化圈」,形成「昆曲文化大观园、群众文化新乐园、新千灯人精神家园」的公共文化品牌。
戏曲之乡百戏呈祥
自编自演自导的「三自」戏是淀山湖镇戏曲文化最大的特色。多年来,淀山湖本着「写身边人、演身边戏,用身边的典型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创建「江苏省农村小戏创作基地」的大好机遇,坚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农村实际,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建了戏曲文艺创作组,认真搜集本镇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每年编演 3—4 部原创作品。先后自编自演了大型沪剧《走出浅水湾》、《重返浅水湾》、《情系浅水湾》三部曲和三十多部小戏、说唱、曲艺节目。一批剧目在历次市级会演中获奖,其中 2005 年创作演出的《重返浅水湾》获苏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原创小戏《叫声妈》、《原来如此》、《田家来客》、《叩门之前》、《心灵之窗》、《一只蹄膀》、《请客》等和表演唱《衣食住行》、《看龙舟》、《老来想点啥》、《招工记》、《金家庄出灯》等均在苏州市级文艺汇演中获奖。
淀山湖镇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戏迷」,全镇 10 个行政村中 6 个拥有业余戏曲演出团队。金家庄、度城、永新、兴复、红星、杨湘泾等村级业余戏曲演出队相继成立,从刚成立时的「小演唱」、「戏曲清唱」、「大合唱」,到现在的能够独立挑大梁,排演沪剧、锡剧等古装戏、现代戏,演出质量不断提高。每年春节过后,淀山湖镇的戏曲文化活动有声有色、高潮迭起,镇文化站戏曲队和 6 支村级业余戏曲队纷纷登台献艺,沪剧、锡剧、越剧等剧种轮番登场,让百姓过足了「戏瘾」。群众看戏热情高涨,镇影剧院内走道上都挤满了戏迷,场面空前热闹,成为淀山湖百姓的「第二个春节」。为了鼓励村级业余戏曲演出队的发展壮大,淀山湖镇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文化激励机制,每支演出队每年都能获得 4 万元左右的专项经费。全镇的业余戏曲演出队常年活动在村和社区,有的团队还到周边乡镇进行交流演出。两年前成立的淀山湖湘蕾少儿戏曲班是「戏曲之乡」文化发展的后劲力量,在各种文艺演出中的精彩亮相,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戏曲发展道路。特别是在第十六届全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中,湘蕾少儿戏曲班的两位小演员摘下了两朵戏剧「小梅花金奖」,淀山湖畔戏曲幽兰吐露新蕊,戏曲文化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刘卫东
作者 苏培兰 董梁 顾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