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打好引智返乡「三张牌」

年初,国内房地产租售服务平台发布《2017-2018 返乡置业报告》,其中一项统计结果引人关注:2017 年盐城市返乡置业人数在地级市中全国最多。无独有偶,该市 2017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4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63.2%,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这都反映出,盐城,这座人口净流出城市,常年深耕人才优先战略,以经济转型发展和提升城市吸引力为抓手,系统化推进引智返乡工作,并初步显现成效。
打好「政策牌」,高站位谋划
盐城以系统化思维,出台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一揽子」政策,力促劳动力「归雁回巢」。
在创业方面,盐城从 2013 年起将全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加大全民创业激励力度等十多个文件,从市场准入、主体培育、载体打造、要素供给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全民创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设立全民创业单项奖,对先进县、先进乡镇分别给予 10 万元、5 万元奖励。在政策激励下,全市实名登记的返乡创业者从 2013 年的 3000 多人,增长到 2017 年的 12905 人。
在就业方面,盐城一方面以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就业增收,实施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形成销售超百亿元的产业领军企业,带动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老人需要关爱等情况,在各乡镇均建立创业园,让外出务工者能返乡后就地就业。响水县设立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吸纳低收入户 200 余人就近就业,月均工资 3000 元以上。放弃了 110 万元年薪回乡创业的熊万军,通过将稻麦秸秆制成石墨烯材料刹车片,直接、间接吸收就业人员 300 人。
在资金方面,通过财政杠杆撬动金融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创业银行,专门办理创业项目贷款。仅 2017 年就为 11801 名创业者落实政策扶持资金近 2 亿元。财政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智慧产业等 7 大产业基金,母基金规模达 35 亿元。盐城巨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仅用一个星期,就获批市青年创业融资「风险池」项目 50 万元基准利率贷款。
打好「服务牌」,高效率落实
吸引人不是简单的「价高者得」,还需「心诚则灵」。盐城以务实举措打好「服务牌」,扎实开展创业富民「送政策、送培训、送项目、送服务」工作。
争做「热心人」,主动对接需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现场参与返乡创业活动,目前已举办在外有成人士新春团拜会、返乡创业恳谈会、典型座谈会、集中签约仪式、返乡人员走访慰问等活动超百场,发放了 1 万多个定制版「返乡创业大礼包」。同时,针对青年创业难题,专门为每名返乡创业青年配备一名团干部跟踪服务,制定帮扶措施,举办青春故事分享会、创业典型面对面、大咖访谈等活动,为青年圆梦插上翅膀。「创业初期困难远超想象,就在快放弃时,团市委联系上了我!」来自阜宁的朱陟在青年创业直通车的帮助下,成功将家乡优质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其「OTO 模式下的林间养殖」项目更荣获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争做「贴心人」,加大载体建设。盐城每年投入近 30 亿元重点用于创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至 2017 年末,已累计创建各类创业示范载体 345 家,其中省级 26 家;建设全民创业园 138 家,建成标准厂房近 2000 万平方米;创建各类科技创业载体 120 多个,获省级以上评定的达 84 个。盐城康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德林是一名「海归」,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回乡创业。高新区免费提供 500 多平方米的研发场所和一套生活用品齐全、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目前,他正筹备新建一所植物工厂,带动家乡发展高附加值种植业。
争做「有心人」,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创业培训进高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四进」活动,做到创业培训城乡普惠。推动创业培训「1+X」模式,与高校合作开发网络创业、电商培训课程,适应创业者多领域创业的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创业辅导基地 35 个,创业实训基地 50 个,建立千名创业辅导师库,累计为 3 万多名创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和咨询诊断服务。
打好「生态牌」,高标准建设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当人才争夺长期化、常态化后,短期靠补贴,中期看政策,长期则看环境。优惠政策、资金注入虽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聚才,但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极易被模仿复制,很难留住人才。与单纯给房配车塞钱的「硬政策」相比,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优质完善的教育医疗保障、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认同等构成的软环境,才是决定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由此,盐城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地区发展长期动力。
「月是故乡明」,引得凤还巢。近年来,盐城积极搭建乡情平台,以交流凝结乡情、以乡情凝聚人心,通过与海内外盐城籍人才长期联络感情、共谋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汇聚力量。一是建立盐城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经过多轮摸排,梳理汇总 200 位盐城籍海内外知名人士,建立近万条在外有成人士信息采集系统,保持动态更新,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加速汇聚各方资源,夯实助推盐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宝库。二是开展在外务工人员情况大调查。全面掌握在外务工人员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收入状况、年龄结构等信息,为返乡创业工作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基础保障。三是利用关键时点组织返乡宣传。每逢春节等集中返乡的重要时期,盐城大力开展返乡宣传活动,并连续三年将此列入政府工作专项考核,如利用媒体矩阵对返乡工作进行报道,在火车站、汽车站等返乡人员集中场所开展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现场咨询等。
「万类霜天竞自由」,向改革要活力。盐城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政务流程,降低人才创业门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对创业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并联审批」和「容缺预审」制度,行政审批项目实际平均办件时限仅为 1.96 天;在全省率先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和推行企业「一表一卡」收费制;在全国首家全面推行投资项目「三书合一」,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自 2016 年以来,盐城累计降低创业成本 4 亿元以上,其中压降行政事业性收费 8000 万元,压降中介机构服务型收费 9400 万元,压降金融服务收费 8600 万元。2017 年 4 月盐城市委出台「人才新政 26 条」,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机制角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岗位、薪酬、职称等对人才创新活力的束缚。
「安其居而乐其业」,布局大民生。人才在考虑择业环境时,更会关心子女教育、医疗配套、居住环境等问题。盐城将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打造教育医疗新高地与就业创业、富民增收工作有机整合,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教育医疗短板,从「大民生」格局来落实城市引才聚才谋发展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名医名院工程,引进名医专家设立院士工作站 3 个、名院名医工作室 33 个,实现在家门口即可享大医院的医疗水准。全面启动名校名师战略,在全国率先重奖高层次教育人才,成功引进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50 人,引进华师大、北师大、南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合作办学项目 49 个。
盐城的实践证明,引智返乡工作零敲碎打不行,临时救急也不行,需要布局长远、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把人留下,让乡愁回归,关键在营造一流的人才生态。一座城市,只有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让更多游子回归、扎根。
责任编辑:尤 展
作者 何乐 赵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