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舞台「炼」出真功夫

作者作者
平台服务直播稳定设计

我原本是南通一所高校的老师。2008 年,已经在高校工作 4 年的我,作出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很意外的决定,离开三尺讲台到农村去工作。

那年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机会,我带着部分学生报考了大学生村官。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复习、迎考,最终我顺利地通过了笔试、面试和政审。大学的工作很稳定,在城市生活也很舒心。但最终决定到农村去工作,是因为我想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得到更多的锻炼,做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用青春和实干浇灌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 12 年。

传递党的「好声音」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在我工作的村里,楼上楼下早就不新鲜,电灯电话早已普及,汽车更是家家寻常见……」,2019 年 8 月 16 日,学习强国江苏平台上线短视频《新思想名嘴说》第一集,我用亲身经历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引发大家共鸣,点击量近四万次。

刚到农村工作时,村里的同事都觉得我是来镀金的,干不了几天就会走,因为在我来之前的一个月,已经连续走了两位大学生村官。于是,我被分到一个在他们看来是个「摆设」的岗位——远程教育管理员。我想,不管是哪种岗位,只要用心去做,将心比心,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最开始召集党员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时候,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即便是来的那几个人,也会在学习的时候聊天、织毛衣、抽烟、嗑瓜子等。于是,在每次播放远程教育片之前,我就索性和他们围成一圈,坐在一起,和他们用本地话「拉家常」,在「拉家常」的时候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知识。时间长了,来听课的人多了,课上做「小动作」的人逐渐少了,很多群众专门来听我有「泥土气」的宣讲,我也从远程教育管理员转变为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员。

2014 年 5 月,因为工作需要,组织调我到港闸经济开发区工作,我继续传播党的「好声音」。「小院课堂」是港闸经济开发区的理论宣讲阵地,也是我开展理论宣讲的「主场」。在那里,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宣讲能力,理论宣讲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2019 年 12 月,我从「小院课堂」飞跃 1300 多公里,来到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就地取材,生动举例,赢得党员群众阵阵叫好。记得那天是腊八节,我对乡亲们说:「今天是腊八节,家家都在煮腊八粥、腊八饭。如何把粥分好,就需要好的『制度』。」我指着院内的鸡棚说:「鸡棚养不了猪,猪圈关不了鸡,好的制度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用「大白话」「农村话」将会议精神「翻译」出来,让当地群众听得懂、愿意学、能领会。

多年的宣讲经历,让我总结出理论宣讲的「三味真火」,即要对口味、有趣味、能回味。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宣讲拉近群众,走进群众的心里。为此,我还尝试用文艺的形式传播理论,创作了微电影《娘心》《志愿》及小品《戒赌》,在网络上都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练就为民服务真本领

「杨书记,我的小店生意可火爆了,感谢你们的直播带货。」前段时间,辖区内一家经营超市的夫妻向我发来喜讯。

新冠疫情期间,线下消费遇冷,部分商家遭遇较大冲击。为了帮助辖区内商家渡过难关,我和其他两个社区的党总支副书记一起当上了「主播」,亲自上阵「带货」。我们通过线上推广的模式强化帮扶措施,引导商家改变传统销售模式,打开消费市场,为商家拓展销路提供了新思路。

最近,我管辖的小区设计安装了一些新的路标指示牌,沿着上面的名字,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我在之前走访的时候,经常听到有居民抱怨,「现在的楼房都盖成一个模样,亲戚来串门,经常是拿着门牌号东问西问,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地方」。于是,我召集了网格长、网格员、楼道长、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物业公司管理员等对此进行议事。我对大家说,只要第一时间听到居民心声,就要第一时间解决居民难题。经过几轮商议讨论,结合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要求,最终确定在小区里安装「党建路标」。

于是,每一条主次干道都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一路向党「初心路」、一路辉煌「先行路」、一路有你「奋斗路」、一路清风「自省路」……「党建路标」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帮扶群众心贴心

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今年 5 月,读大三的添宝取得了纺织染色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让我打心底里高兴。他对我说:「妈妈,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考到高级工,不辜负您的培养。」我与他的「母子情」结缘于十二年前。那时我刚到农村工作,添宝还不到十岁。他的父母失踪多年,仅凭奶奶微薄的低保收入勉强过活。十二年间,我看着添宝一天天长大,支持他读小学、中学、大学。我对他说:「妈妈帮助你,没有别的要求,如果有一天,你有能力了,也希望你能帮助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在我工作的社区里,有三位盲人,他们的勤奋让我深受感动。

当我了解到盲人按摩师小朱有创业的想法时,便与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一起对其进行跟踪服务。最终,小店在大家的关心下顺利开张了。小朱用自身的努力为生活增添了光彩,成为周边群众口口称赞的创业「明星」。

因为先天性疾病,小曦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她很想学习音乐,我便请自己的高中同学为她辅导。因为看不见琴键,她每个小节都要练上百遍,手指一次次被磨破却始终不肯放弃。在大家的培养下,她多次登上省市舞台,并多次获得各级比赛大奖,用琴键奏响了自己人生的「光明曲」,成长为「新时代江苏好少年」。

今年 80 岁高龄的胡奶奶是一位拥有 60 年党龄的老党员,年轻时是村里的「铁姑娘队」队长,白天带头开河、挖沟、抢收,晚上上夜校识字班。她勤奋好学又乐于帮助他人学习,多次被评为「学习标兵」。双目失明后,老人把收听新闻作为每日「必修课」。今年七一,恰逢胡奶奶入党六十年,我专门为她挑选一款拥有收音机功能的盲人手机,作为她的「政治生日」礼物。每次主题党日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带着年轻党员到胡奶奶家,为她读书、念报,上「一个人的党课」。胡奶奶也会将她学到的党的方针、政策等「大道理」转化成群众能听懂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她常说:「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但我还能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就是在为党工作。」

我所在的社区,有两个小区、33 幢居民楼。为此,我组建了 33 个邻里微信群,并把自己的微信号、手机号公开,让居民有事打得通电话、找得到人,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

从一个城里人变成一个「村里人」,从一名有着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教师逐渐锻炼成为「新时代村官」,我学会了用「红色文化」引领群众跟党走,用「家园文化」凝聚社区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如今在我们社区,文明新风扑面,居民的获得感更强,而我也向家人和朋友证明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我将继续耕耘在农村这片热土,用真心换真情,做居民的贴心人。

(作者系南通市崇川区永兴街道永兴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杨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