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要求把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抓手。「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先行动目标。江苏是国内智慧城市启动最早、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智慧城市试点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信息化发展部署,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高标准打造智慧城市,形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大幅提升。
以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政策,从省级层面提出了智慧城市全局视角的顶层方案。各设区市围绕城市发展定位,从城市面临问题、城市发展需求出发分别制定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及建设方案。各设区市明确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管理局、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等专门机构负责统筹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南京、无锡、盐城等市还专门组建了市场化运营的信息化管理公司,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政府主导、大包大揽走向政府和市场协同运作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推动网络升级,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根基。实施「宽带江苏」「光网江苏」「高清江苏」「无线江苏」重大工程,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度推进 5G、IPv6、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累计建成 5G 基站 6.1 万座,各设区市主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 25 万架,位居全国前列;完成南京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及运营商网络系统和大型数据中心 IPv6 网络改造;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灾备中心和 18 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基本建成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覆盖全国 30 个重点城市;无锡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 LTE-V2X 网络,提供 36 个应用场景,发展行业用户超过 10 万个。
打造数字产业链,增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动力。落实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战略,制定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产业集群培育,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工业软件、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品集群。2019 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 2.5 万亿元和 9500 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 2000 亿元,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超过 6000 亿元和 700 亿元,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收入分别达 262 亿元和 220 亿元。入选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12 家、软件百强企业 8 家、互联网百强企业 6 家,建成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9 个。南京市倾力打造全球软件名城,软件产业规模超过 5000 亿元,拥有重点软件企业 5000 家,中国(南京)智谷、中国(南京)软件谷已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苏州市获批中国软件特色名城,苏州相城区作为省内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承担了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任务,研制成功国内首个自主安全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梧桐链」。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质量。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 6 年位居全国第一。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528」行动计划,牵头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承担 40 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重点培育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61 家,其中徐工信息汉云平台入选国家级十大双跨平台,南京科远、苏州紫光、无锡翰云等 7 家平台入选全国星级平台。组织创建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95 家、「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11 家。深入推进「企业上云」计划,累计上云企业超过 28 万家,其中星级上云企业 2939 家。组织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培育智能车间 1055 家、省级智能工厂 42 家、智能制造服务领军机构 68 家。遴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95 个,示范企业 205 家,电子商务国家级示范基地 9 家,位居全国第一。
推行数字化治理,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管理水平。疫情发生后,江苏各地各部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依托人口数据、通信数据、医疗数据平台,整合归集 19 个省有关部门数据资源,确保重点人员行动轨迹可查、可控、可追踪;组织省内 300 多家重点软件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部署近 600 项线上服务产品、平台及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江苏软件政企通」和工业 APP 汇聚平台;组织开发「苏康码」并与省内各地健康码动态互认,实现「精准」智防、「精密」智控、「精确」智联。南京市建立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划分网格 12990 个,将人、地、物等 80 项基础信息采集统一纳入网格,处理事件超过 400 万件,实现防控形势精准研判、重点人群精准管控、复工复产精准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同类城市前列。
优化惠民服务,释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红利。全新改版江苏政务服务网,建成一体化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互联网 + 监管」数据中心,汇聚政府数据 1.7 亿多条,打造形成「七统一」政务服务。建成「名师空中课堂」等智慧教育云平台,资源总量达 558 万,有效抑制了「补课热」;省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完成 160 多家三级医院直连对接,省内 63 家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拓展社保卡全业务全渠道应用,发卡量达 8847 万张;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与智慧基础设施试点,交通「一卡通」发卡量达 650 万张,互通城市 347 个。「我的南京」APP 已汇聚全市 54 家单位的便民服务 4000 余项,用户数达 550 万人,平台集成度和用户数据量均居全国第一。
开展示范试点,树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国家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分别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方向开展试点,江苏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扬州市、常州市作为工信部首批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建成城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人口、法人、信用、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五大库汇集数据资源总量超过 22 亿条,实现了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协同管理与服务。扬州、淮安和南通 3 市作为国家首批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以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有效破解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在住建部开展的智慧城市三批次试点中,全省 6 个设区市、7 个县(区、市)、7 个园区入围,整体规模和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南京中心」,城市大数据归集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以新基建为契机全方位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新型智慧城市是发展新技术的最佳载体,也是推进新基建最大的应用场景。新基建的兴起,将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加快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链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新格局、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带动作用巨大。江苏作为信息化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体系完备、人才资源富集的省份,完全有能力肩负起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重任,奋力打造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先导区,力争成为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先行探路者。
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数字底座」。未来 3 年将投资 2000 亿元,全面打造「高速、泛在、智能、融合、安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组织实施 5G 建设发展工程,大规模建设 5G 精品网络,5G 基站总数达 16.5 万个,实现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 5G 网络全覆盖。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电信及广电运营企业优化 IPv6 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全省宽带网络 IPv6 升级改造。加快宽带网络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在各设区市城区和产业园区推广千兆服务应用。推动未来网络区域网建设,在重点工业园区部署边缘云节点。统筹全省大数据中心建设,新建超大型数据中心 25 个,新增机架数 35 万个;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超算中心建设;实施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1+N+13」推进工程。实施车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道路设备和服务平台,加大在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城市「数字产业」。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组织开展 46 个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高端芯片等前沿技术研发突破。组织实施南京 55 所射频集成电路、无锡中环 12 英寸大硅片等重大项目,打造集成电路地标性产业。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基地,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上新台阶。培育壮大物联网和车联网产业,打造 30 项标杆性物联网融合应用场景,组织开展长三角地区城市群 C-V2X 示范应用。加快人工智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争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 1000 亿元。深化实施「数动未来」专项行动,培育 30 个「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制定区块链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争创国家级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
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城市「数字经济」。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平台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布局建设 40 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形成 40 亿件以上标识注册规模;培育形成 10 个全国百强工业互联网平台,100 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总平台,培育 50 个优秀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建设 15 个「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打造 30 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新增 10 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创建 2000 家星级上云企业。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向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环境治理、农业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全面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全省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无车承运人监测与服务平台,推广城市一体化智慧物流营运模式。
建设高水平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全面打造「数字政府」。建设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 + 监管」系统,推行政务大数据云优先计划,支撑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城市运行「一网通管」。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建好「名师空中课堂」,提升「平台 + 资源」服务能力。推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组织实施全省线上线下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建成全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三医」联动综合信息平台。深化「苏康码」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优化「江苏健康通」APP 功能,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全省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加快第三代社保卡发行应用,全面拓展实体卡和电子卡服务功能。完善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设区市建设「公交都市」。
促进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应用,探索建设「城市大脑」。实施警务数据赋能提升行动,建设全省警务「数据湖」,拓展警务大数据在重大风险防控、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全省市场监管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全省统一的业务入口。加强全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广,完善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信息网,构建全省「应急基础信息一张图」。建设省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建立「全空间覆盖」的省市县三级数据体系。推广「我的南京」建设模式,加快城市智能门户平台升级改造,推动南京、苏州、南通市探索建设「城市大脑」,打造「城市之眼」综合感知平台,让城市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张宁
作者 谢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