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修身之道对党性修养的启示

作者
作者
提升改进方法科学性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推进党性修养,树立共产党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其中,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传统修身之道对党性修养有着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守静笃坚定理想信念

「守静」是中国传统修身之道的一个主要原则,并认为这是修身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身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意思是说,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才能够看清楚万物生发的次序,才能明了自然运行的规律。由此,才能笃定地坚守正道,按照万事万物应有的秩序来推进事物的发展,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达成相应的结果。这看似被动的应对,实际上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对于「守静」的修身之道,《大学》中也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讲在静、定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所把握,有所得。

对于党性修养来说,党员干部只有沉下心来,笃定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不为外在的喧嚣所动,才能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落到实处。同时,在落实的过程中,才能更深一层地体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即其合规律性。守静笃,党性修养方能事半功倍,理想信念才能更加坚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慎独保持党性警醒

「慎独」,是中国传统修身之道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约束,即「心律」,也就是内心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对此,《中庸》里讲:「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也讲到:「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君子做事,即便没有人看见、听到,也一定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良知,而不会无所顾忌、放任乱为。这就是在隐微之处、在心念发动之处自觉地加以觉察和纠正,以求君子人格的确立。

「慎独」同样是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必须遵循的方法和达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内省提升党性修养境界

内省强调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道德自觉,它是人在主观思想层面自觉地剔除不良因素,以是克非、为善去恶,使人的内在品性日趋完善、纯净。《论语》中数次强调「内省」的重要性。如《学而篇》中讲「吾日三省吾身」,《里仁篇》里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颜渊篇》里讲「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都是强调内省在传统修身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传统修身之道还指出了内省的方法路径,即「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也就是说,内省是随时觉察自己主观上的情绪体验,并在这种情绪体验中把握好主导方向,而不至于放肆恣意,导致行为的失控和不检点。

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就是保持内省的有效方法。批评,是外在的指导与修正;自我批评,就是党员个人内在的自我反省与纠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并指出,党员干部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他在讲话中还多次引用「吾日三省吾身」「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经典名句来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警示自己、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以筑牢思想篱笆,在内心深处守住党性原则的底线,提升党性修养的境界。

俭以养德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俭朴」同样是传统修身之道非常关注的重要方面,因为俭朴的反面就是奢侈,而奢侈往往是品行不洁、志向动摇、行为放荡的起点,所以,历代先贤都非常重视俭以养德,对于物质的诱惑保持高度的警觉。《左传》讲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也讲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即是说,士人君子应致力于对「道」的体悟和推行,如果志于「道」,而又耻于「恶衣恶食」,也就是说,不能接受俭朴,甚至是困难的生活,那么这个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于「俭」为什么能够养「德」,石成金在《传家宝》中指出,「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

我们党一直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党诞生于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依靠广大贫困的工农群众,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而,我们必须警觉,我们党依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取得的成就也可能因为丧失这一传统而遭遇重大挫折。为此,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之前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强调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知行合一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自觉

「知行合一」是传统修身之道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强调理论上的认知要落实到人的实际行为上来,只有这样,修身才有实际的效果和意义,否则,只是「徒为空言」。《周易·系辞下》中说:「履,德之基也。」就是说,践履是增进德行的根基。《荀子·儒效》中也讲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是强调「行」的重要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是强调知与行的合一。「知」一定要落实于「行」之上,做到了才算真正的「知」,不然,就只是「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知行合一」与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息息相关。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理论上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事实,要能正确地反应实际情况,从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实践才能进一步促进理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由此,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进而实现「伟大梦想」。由此可以看出「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意义。

传统修身之道对党性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在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基础上,党性修养才能落到实处,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才能得到增强与提高,理想信念才能更加坚定,党性修养由此而更加纯正。


作者 岳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