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各类人才的科技素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打造一支科技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才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地方强的通道,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目前科技工作在苏北一些地方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类人才的科技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一是缺乏战略眼光,未实现由「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以有的县级区为例,企业多是一些小作坊,老板不懂相关技术,只是盲目跟风。还有些新兴领域的企业沿用传统方法管理公司,出现「朝阳产业夕阳做法」的窘境。比如光伏产业在不少地方被发展成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被迫成为行业的「跟跑者」。再如,有个区在今年 8 月中央督察组的「环保风暴」中,有 30 多家化工厂的掌门人由于普遍缺乏应有的科技素质,没有判别市场走势和转型升级的业务能力,结果企业被关停并转。
二是缺乏全面认识,未实现「专才」与「通才」的转换。拿干部人才来讲,既要成为「专才」,又要努力成为「通才」。对他们而言,提高科技素质是成才路上的一大挑战。一方面,干部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常常出现凭经验、想当然、「一拍脑袋就定」的情形。另一方面,科技素质不高已成为党政干部综合素质的「阿喀琉斯之踵」。企业信息掌握不全面、科技知识储备不足成为机关干部提高科学素质的「拦路虎」。

三是缺乏底线思维,未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其一,缺乏超前意识,战略性宏观思维有所欠缺。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发展,没有及时出台一些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规划和政策,以致科技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其二,政府管控过多,导致「看得见的手」逐渐变为「闲不住的手」。其三,有些企业未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该守住底线的时候经不住诱惑,在该有为的事情上怯于担当,没有做到「既要有守,也要有为」。
因此,提升各类人才的科技素质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既需要充分发挥人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需要党政组织当好园丁,培育好土壤。
补强「薄弱链」,完善学习体系。首先,借助各级党校在线学习平台,为干部人才「加课」。据悉,目前苏北某市委党校在线学习平台约有 1950 门课程,其中,技术类课程仅有 13 门,占比不足 1%。因此,必须提高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相关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干部人才学员的知识体系和科技理念。同时,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分行业、分类别地对人才进行业务「补课」。一是将科技创新与政治、法律、经济等一起,作为中心组学习的常规内容。可以邀请一些高校教师、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才等为机关干部开展与本地区特色产业相关的培训,借助「科技讲堂」、科技产业观摩行等方式增进党政干部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了解,帮助他们实现由不懂到会抓的转变,培养一批会招商、懂项目的行家里手。二是适时组织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国内着名企业家及经济学专家、教授来我区讲学,组织到工业园区、企业开展「送学上门」等专题辅导活动。此外,还要鼓励人才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对风险投资、新材料、盐化工等新兴领域有所涉猎,拓宽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构建双向交流机制,实现理念互通。近年来,科技镇长团、扶贫下乡等挂职途径推动了科技人才资源与地方对接,积极为校企、校地合作牵线搭桥。但这种交流方式仅仅是单向的,机关、企业与高校的互通互动还没有真正实现。在现今产学研政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下,鼓励推行人才「双向互派」挂职锻炼机制,即在高校、机关、企业之间开展跨体制、跨行业、跨条块的互派干部挂职锻炼,通过诸如机关干部、企业高管等人才到高校人事处、科技处等管理部门轮岗的模式,增强服务管理主体、市场经营主体和科学研究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接。过去想要服务但缺少途径的机关干部可以在企业一线深入了解企业的所思所想、业务专长,在科研一线感受高校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在机关了解相关职能部门的运作方式,破除信息壁垒,利用在高校院所「管培结合」的契机参与项目研发,掌握一定的先进科技水平,更新置换陈旧理念,为企业发展植入绿色 GDP 理念。这种打破部门、体制、行业藩篱的互动机制,将政府、企业、科技界等社会力量全部纳入创新网络,有效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促进各类人才学得精、学得好。
培育专业化人才,扩大队伍体量。当前,我们在实践中出现的不少新问题,都需要采取重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决策,这就需要各级党政干部成为科学的掌握者和实践者。但实际情况是熟悉行政事务的人多,真正懂科技、善创新的人才少,一些部门不够重视党政人才潜能的开发与利用,缺乏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科研辅助人员匮乏,制约了科技资源的作用发挥。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务员招录偏向录用文字功底好的人才、不重视科技素质有关,以至于「说内行话、做外行事」「高职称、低水平」的情形屡见不鲜。因此,要建立技术人才队伍的选聘机制,为经信委、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定向招聘一些技术服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对实现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党政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吸引、稳定一批「懂科技、会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专业人才,确保科技型专业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
聚焦产业特色,发挥引领作用。江苏已进入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阶段,有深厚的实业精神和先天的科教优势,应大力聚焦地方产业特色,加快转型升级。我们苏北地区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体量不大、科研水平偏低,产业聚集程度低,存在「孤岛」现象。针对这种「孤岛」现象,可以从科研型、技术型企业入手,主攻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建立一到两个特色产业的创新中心,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企业形成创新集群,构筑创新发展新平台。目前,淮安两大企业井神盐业与康乃馨织造就相继成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井神盐化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和全国首家「酒店布草技术研发中心」,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科研水平,初步发挥出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
当好「店小二」,厚植创新土壤。政府要当好「店小二」,围绕企业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同时在创新政策方面先试先行。先进地区在这方面早就走在我们前面,如宝钢集团「蓝领创新」计划、绍兴院企合作会员制、宁波「人才科技周」等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我们要研究并颁布有关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意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高科研经费占可用财力的比例。加大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激发技术创新的动力,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还应制定一系列激励引才的政策,通过提高人才待遇、福利等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从而打破发展瓶颈,树立创新自信。此外,应着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捷径可走,更多的是需要时间积累和经验积淀,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们必须秉持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良好心态,坚守「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搞真创新,拒绝伪创新,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作者系淮安市淮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纪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