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促教育公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学生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扶贫是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基中之基。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后,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由「保障型」向「发展型」、由「经济资助」向「资助育人」的战略转型。做好新时代的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准确把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及系列重要讲话,在很多地方都提到学生资助的重要意义与重点方向等。我们一定要学深悟透新思想,并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围绕「脱贫攻坚」大局领悟学生资助的当代使命。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底线要求,也是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学生资助要精准、稳定、聚焦、衔接的要求。学生资助是帮助有学龄子女的贫困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手段,理应深刻领悟新思想,把握新内涵,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维护「教育公平」领悟学生资助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教育,给了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画笔。助学,阻止了贫困种子的代际传递。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困难学生的教育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织密铸牢资助政策与服务网络,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维护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支撑。
站在「执政为民」高度领悟学生资助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学生资助对象是困难学生,属于人民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资助工作应始终坚持「以困难学生为中心」,确保应助尽助、需助必助,切实增强每一名困难学生的教育获得感。
坚持「铸魂育人」目标领悟学生资助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生资助同样面对广大处于「拔节孕穗期」、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需要用新思想的强大力量引导他们,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激发受助学生内生动力,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务实明晰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变化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生资助发展历程,成绩斐然。但对照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照错综复杂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重新审视、领悟学生资助的内涵发现,资助工作发生了新变化。
从「有没有」向「准不准」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健全,项目由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实现了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基本构建起了「助困 + 奖优 + 引导」立体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学生资助总金额约 400 亿元,每年资助学生数在 230 万至 240 万人次之间,累计超过 1170 万人次。「有没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学生资助要从「有没有」向「准不准」转变,做到底数清、资助准、工作细,把每一分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
从「上得起」向「上得好」转变。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庄严承诺已经兑现。2020 年我省平均一个困难大学生获得的各类奖助学金超过 4000 元,申请助学贷款最高可达 12000 元,其他学段年生均资助金额也在 1500—2500 元不等,还有不少学费减免政策,「有学上」「上得起」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将越来越多元,对教育的期待将越来越高,「上得好」「成长得好」正在成为资助工作新的目标导向。
从「跟着做」向「主动做」转变。学生资助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每个学段的资助标准、对象和要求各不相同。目前我省正在执行的政府资助项目有 17 项,资助工作主要是跟着落实好各项既定政策。对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跟着做」明显不够,为了提升学生资助工作品质,我们需要向「主动做」转变,积极谋划未来,推进资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制度创新激发资助管理和服务效能。
着力开创资助育人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2021 年,我国将由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缩小发展差距等,学生资助工作责任更重,挑战更大。我们需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努力开创前行的路。
以兜底保障为工作底线,走好助学的路。让困难学生在校能够吃饱穿暖、安心踏实读书一直是学生资助的「初心」,是学生资助「获得感」的主要来源。2020 年我省学生资助财政资金投入共计 76.93 亿元,受助学生 236.96 万人次,生均资助金额超过 3000 元(各学段不等),这是广大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的兜底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学返贫、因学致贫的重要措施,是学生资助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的来时「路」。
以信息技术为重要载体,走好精准的路。精准是学生资助的基本要求。精准资助,就是做到对象精准、标准精准、发放精准。目前,我省受资助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15%,2020 年春、秋季学期全省分别比对出 60.03 万名和 56.68 万名建档立卡、低保等特殊困难学生。想要将体量大、情况复杂的困难生群体一个不漏、一个不错地识别出来、资助到位,需要依靠信息技术,依靠多方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不断提升资助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让资助从学生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学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走好育人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资助育人」已被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学生资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结合困难学生的需求和弱项,构建以经济保障为基础,以精神培育、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让困难学生真正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真正从精神上强大起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以温暖贴心为服务宗旨,走好以学生为中心的路。困难学生心中始终存在「贫困」这个心结,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自卑、敏感。本着学生至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资助工作应该兼具「隐形」「有为」两个特点,「隐形」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隐私保护、程序简化、默默关怀,「有为」体现在学生收获的「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资助、有温度的教育。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潘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