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好文艺生态构筑精品创作高地

作者
作者
全面提升标准深入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那么,创作什么样的精品?怎么创作精品?构筑什么样的高地?怎样构筑高地?这是江苏文艺界的必答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文艺界紧紧围绕文化强省「三强三高」目标任务,号召和组织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努力培育营造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艺人才青蓝相继、品牌影响声名远播、文化标识特色鲜明的文艺「生态系统」,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文艺力量。

制定行动计划,回应时代命题

当前江苏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江苏实践」的交汇期,伟大的时代唿唤伟大的作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 年 8 月,省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印发《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 7 大行动计划、23 项重点举措,明确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路径举措,回答时代命题。

什么是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有哪些内涵?「高地」之「高」如何体现?

「高地」之「高」,要高在有竞争力的文艺人才队伍,高在有统筹力的文艺工作机制,高在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高在有凝聚力的文艺发展生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追求的不仅仅是累累硕果,更关键的是要培植出一片森林,更基础的是要培育出一方生态,为江苏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打造一个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的文艺生态体系。这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价值引领更加有力,能够提升江苏文艺的精神高度、价值标准、内涵品质;二是创作生产更加繁荣,讲述江苏故事、体现江苏形象、彰显江苏特色;三是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推出名家大师,培育文化英才,储备青年人才,提升「文艺苏军」的整体实力;四是特色品牌更有影响,提升江苏文艺创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

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亲民为民化民铸就不朽史诗。《行动计划》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既是对近年来江苏文艺精品生产经验的提炼归纳,也是当下文艺生产的行动指南,更是对未来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篇布局。《行动计划》发布后,成为我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操作指南」,被多数设区市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例如南京市、苏州市分别设立 3000 万元、5000 万元艺术创作基金;常州市设立优秀精神产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 2000 万元,带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投入超过 1 亿元;徐州市将梆子戏《母亲》和音乐剧《淮海儿女》等重点剧目创作列入市委常委会审议议题,当地文艺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部门协作、省市联动,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注重规划谋划,打造精品力作

检验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构筑成效的标志在于能否推出精品力作,这也是江苏文艺工作始终紧抓不放的中心环节、久久为功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话剧《雨花台》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歌曲《蓝天下》、图书《因为爸爸》等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先后荣获国家「文华大奖」。继《推拿》之后,长篇小说《黄雀记》斩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七层宝塔》、诗集《沙漏》等获得鲁迅文学奖。连续推出五部大型原创歌剧,成为业界瞩目的「江苏歌剧现象」,《运之河》《鉴真东渡》《拉贝日记》陆续赴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地巡演,走出了一条用歌剧这一「国际表达」讲好江苏故事、中国故事的成功之路。2019 年 7 月 3 日,《拉贝日记》走进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将约翰·拉贝的故事带回他的家乡,这也是这座欧洲古老歌剧院建立 277 年来第一次上演中国原创歌剧。与此同时,电视剧《于无声处》《雪域雄鹰》《父亲的身份》《最后一张签证》《春天里》等接连登上央视黄金档,为「江苏出品」赢得了荣誉。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就是要推动江苏文艺创作在「高原」之上出「高峰」,那么江苏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文艺精品呢?我们提炼出三个标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即文艺精品题材立足江苏,但是要唿应时代之问,体现中国精神,这样才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为此我们紧扣重大题材狠抓重点项目,建立文艺创作生产联动协作机制,通过策划论证、专业指导、打磨提升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动态化管理。建立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定期开展文艺精品剧本征集评选,建立剧本改编资源库,推动优秀小说、报告文学、网络文学向舞台艺术、影视剧剧本转化。做好扶持激励,用好用活省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江苏艺术基金、江苏大剧院艺术基金等,服务文艺创作生产。

通过深入挖掘江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紧扣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 100 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规划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近两年涌现出讲述苏州潘氏护鼎、捐鼎,描绘华夏子孙重礼崇文的苏剧《国鼎魂》;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刻内涵的昆剧《顾炎武》;讲述青年梅兰芳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的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等。在宣传革命文化方面,近两年涌现出讴歌董存瑞在革命熔炉中迅速成长、舍身炸碉堡英雄事迹的锡剧《董存瑞》,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的梆子戏《母亲》,讲述渡江战役期间苏北革命老区青年不怕牺牲、报效祖国的淮剧《送你过江》,表现南京解放前隐秘战线斗争的京剧《谍战南京》。在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近两年涌现出赞颂王继才、王仕花三十年如一日为国守岛感人事迹的话剧《守岛英雄》、锡剧《云水谣》、广播剧《两个人的海岛》、报告文学《海魂》等,以时代楷模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为原型的京剧《幸福 158》,通过孩子视角展示公安英烈事迹的小说《因为爸爸》,以江苏建筑业者为原型的电视剧《春天里》,描绘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入选全国美展的版画作品《天眼》……江苏文艺精品创作正在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艺新篇章。

优化人才支撑,赋能文艺苏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2018 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工作方案》,通过顶层设计、高位指导,努力建成一支以紫金文化名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优青为支撑的高质量、专业化的江苏人才队伍。

提升人才支撑力是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核心举措。经过广泛访谈、调研,针对江苏人才现实状况和问题不足,我们提出「领军人才强、艺术门类全、梯队层次完备」三个努力目标,不断优化文艺人才队伍结构,赋能「文艺苏军」发展。

启动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这是江苏文艺人才的一次集结再出发,从文学、戏剧曲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等五大门类选定 100 位名师,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扶持 100 名文艺英才,力争通过 3 到 5 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推出 10 名左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名家。

「名师带徒」计划是对文艺英才全方位的培养扶持,其中包括名师对学徒进行单独指导,邀请国内外着名文艺家进行集体授课,组织学徒每年进行集体采风,对重大成果进行奖励,为优秀学徒作品举行研讨会、推介会,举办个人展示、展演等,师徒们要提交培养计划和创作规划,参加展览、展演并接受专家评估。为此,省里专门设立「名师带徒」计划专项经费(每年 1000 万元),3 年(一个周期)总投入 3000 万元,力度之大全国罕见。

落实推进紫金文化人才行动计划。我省宣传文化领域最高奖「紫金文化奖章」至今已推出三批共 38 名江苏文艺名家。《行动计划》专门推出名家影响力提升行动,为「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举办「名家名作晋京展」「名家名作专题研讨」「名师高徒作品联展」等。两年来,石小梅、顾芗、孙晓云、王芳、朱昌耀、高云等 6 位江苏文艺名家先后晋京举办专场演出和个人专场,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施文艺英才培育、优青储备行动,首批遴选认定 50 名紫金文艺英才和 150 名紫金文艺优青,建立江苏青年文艺人才库,通过开展集中培训、集体采风、作品研讨、展演展览等活动,壮大江苏文艺骨干队伍。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五周年之际,组织全省 60 名青年文艺工作者举办座谈会,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交流学习体会,畅谈艺术实践,发布「青春之歌」新华融媒体青年文艺工作者传播计划等,为青年文艺家成长成才创造机会。江苏 80 后昆曲演员单雯荣登第 29 届梅花奖榜首,多名 80 后青年艺术家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戏曲牡丹奖以及入围全国美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领军人才、文化英才、优秀青年艺术家共同组成的「金字塔」型江苏文艺人才队伍结构越加坚实。

德艺双馨、风清气正是江苏文艺家群体的鲜明特征。在江苏,越来越多的文艺名家争当文艺志愿者,他们下乡村、进社区,把精湛的艺术带给普通百姓和文艺爱好者。2019 年 9 月,江苏文艺界启动「明德行动」,推举张继青、陈德林等 5 名德高望重、艺术成就突出、甘为人梯的老艺术家为「明德模范」,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搭建宣介平台,彰显品牌影响

在万物互联、屏显天下的时代更要加强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江苏文艺精品,让更多的江苏文艺家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和世界。

积极搭建文艺活动平台,努力构建一系列引导性强、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的「紫金」文艺活动平台。从 2018 年起,我们将江苏文化艺术节和江苏艺术展演月合并升级为紫金文化艺术节。作为江苏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文艺盛会,紫金文化艺术节绝不是各类节目「大拼盘」,而是展演优秀剧目、展示优秀艺术人才、提高精品创作能力的平台。艺术节要求参展参演作品是近年创排的精品力作,其中要有不少于 50% 的新创作品,以及相当比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这种鲜明的艺术创作导向有力地带动了现实主义题材和江苏主题的主旋律创作。与此同时,紫金合唱节、紫金京昆群英会、扬子江作家周、扬子江网络文学周、南京森林音乐会、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傅抱石中国画作品双年展、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平台,已经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家级水平、江苏魅力的「特色名片」,成为展示江苏文艺繁荣的一扇扇窗口。

积极搭建专业评论平台,让文艺评论真正成为引导文艺创作、促进精品生产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2018 年创办的新华日报《文艺周刊》,其「视点」「繁花」「艺评」「新潮」四大板块聚焦江苏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交流。2019 年正式创刊的《扬子江文学评论》秉持开放、多元、前沿的理念,努力为江苏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作贡献。重点扶持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文艺网建设,重点依托专业协会、高等院校,培育优秀文艺评论人,努力让文艺评论发挥总结创作得失、理清创作思路、校正创作方向的作用。

积极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努力提高文艺精品传播影响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传开来」,整合「报、台、网、微、端 、屏」媒介资源,建立文艺精品传播媒体矩阵,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二是「走出去」,组织重点文艺作品开展全国性巡演、晋京展览和国外巡演等,推动江苏文艺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推动江苏优秀文学名作的海外翻译推广,支持江苏影视作品海外推广与传播;三是「走下去」,通过政府购买和竞标等多种形式,拓宽文艺精品惠民渠道,组织文艺院团、优秀文艺家走进基层一线「送文化」「种文化」,并在各项重大文艺演出中开展「观前说、演后评」等群众参与活动和文艺专家「导赏」活动,提高群众艺术鉴赏能力,为文艺繁荣发展培育更深厚的群众土壤、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