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三个高地」建设的泰州路径

作者
作者
创新提升深入经验质量

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个高地」,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之举,也是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讲好江苏故事、展现江苏形象的重要举措。泰州市坚持「项目化推进、载体化建设、品牌化提升、特色化发展」理念,「三个高地」建设稳步推进,为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抓牢首要任务,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

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理论更加贴近百姓、深入人心。

培育理论宣讲「轻骑兵」。常态举办「百姓名嘴」选拔活动,组建「百姓名嘴」宣讲队,通过开展专题培训、集中备课、风采展示等活动,一批基层理论宣讲「轻骑兵」脱颖而出,涌现出飞燕百姓名嘴工作室、巾帼宣讲队、青苗宣讲队等一批特色宣讲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百姓名嘴」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厂车间,每年开展主题宣讲 2000 多场,积累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州经验。

办好雅俗共赏「故事汇」。运用「理论 + 文艺」等方式,充分利用兴化道情、靖江讲经、高港鼓儿书等地方文艺形式,推出一批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理论宣讲精品。建立「精品故事库」,编印《理论故事会》,组建理论故事宣讲队,寓理论于故事、化深奥为通俗。编印《党的十九大精神》应知应会口袋书等微教材 20 万册,开展宣讲微视频创作和微党课评比展示等活动,利用「小切口」宣传「大主题」。

构建思想传播「新矩阵」。把理论宣讲搬上网络大舞台,组织开展「百姓名嘴」十九大精神宣讲系列微视频、「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百集微音频等创作展播活动,直接受众超千万人次。用好大走访平台,边走访边宣讲,通过结对办学、上门送学、现场讲学等形式,及时把新思想传入千家万户。组织高校与市(区)开展学习新思想结对共建,开展精品思政课评选、「马克思主义青年说」、青年思享汇等活动。

精耕意识形态「责任田」。强化主流价值引领,组织开展「我与国旗合个影·我为祖国送祝福」主题宣教活动,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集中展示、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等。精心组织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聚焦高校、宗教、网络、文化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筑牢守稳思想文化阵地。

强化引领融入,努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

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先贤文化、哲学思想、革命精神。多年来坚持弘扬崇德向善的城市基因,为加强道德风尚建设提供了充足养分。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泰州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打造「泰有礼」品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创新开展「泰有礼」全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知礼明礼、习礼用礼、守礼护礼、尊礼尚礼」四大系列 19 个子活动,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品牌。强化教育引导,组织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网络四大行动,发放《泰州市民文明手册》。扎实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广泛开展「好人最吉祥」礼遇。

打造「美德善行」品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广泛开展「最美泰州人」「十行百星」等评选活动,推出一批身边的典型。精心打造「美德善行」泰州品牌,放大典型示范效应,目前已实现美德善行榜区域全覆盖,建成美德善行公园、街巷、广场等场所 80 多个,上榜「好人」5000 多位。将「身边好人」的故事编成小品、故事、歌曲进行巡回演出,编印发放《美德善行故事》等读本,让好人走进千家万户。

打造「新风行动」品牌,聚焦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提升·文明扎根」行动,制定出台《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四大行动」「十个一批」「十二项重点工作」。推进移风易俗,编印《村规民约汇编》《优秀家规家训选编》等乡风文明乡土教材,建立「四会」组织 967 个,实现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站村居全覆盖。广泛开展「十佳乡贤」「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构建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互为依托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市委印发《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经济基础好、民风淳朴的 20 家特色田园乡村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目前已建成 130 个。立足群众需求,以志愿服务引领文明实践新风,在市级层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下辖 10 个分团,分别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文艺等十类活动,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

扎根深厚底蕴,努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今年是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的开局之年。泰州以地域优秀文化资源为底蕴,以地产特色精品为追求,以机制集成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为江苏精品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贡献泰州力量。

彰显文化标识,引领精品创作。打造京剧梅派、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流派三大城市文化标识,引领独具特色的精品创作。根据「梅派」创作传统戏剧作品,投资创作京昆剧本《梅兰芳》,启动京剧《蓄须记》的创排。关注里下河文学流派强化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连续举办六届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发布里下河文学流派地理版图。打造泰州学派荟萃高端社科作品,建成「泰州学派」网站和数据资料中心,泰州学派研讨会被纳入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分论坛。

加强机制集成,撬动精品生产。探索建立助推精品生产的有效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年常态投入超过千万元,涵盖了精品生产的全流程。加大新创作品扶持,每年安排 1000 万元文化惠民券,重点补助专业剧团,推出了《李斯》《赶鸭子下架》《望岳情》等一批舞台剧目。注重生产流程补助,每年安排 1000 万元文创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并已立项的影视、舞台剧精品予以补助。借力借智,构建多种精品生产机制,推出了电视剧《浴血十四年》、广播剧《老师阿爸》、电影《香河》等作品。

丰富民间文艺,满足群众需求。以补代奖,从文化惠民券中辟出一块专门用于对民间演出团队的补贴。目前,近 100 支民间文艺队活跃在基层,每年新创各类节目 500 多个。搭建平台,组织各类征歌比赛,每年新创歌曲作品 200 余首;兴化市颁发施耐庵文学奖,设立「施耐庵文学节」,为草根作家评奖授牌,有力激发了创作热情。目前,泰州大地 1595 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31 个百姓大舞台常年活跃着各类演出。□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