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年不还乡:感怀周恩来的崇高风范

我们古人早就创造了「衣锦荣归」这样令人无比欢欣的词语,也留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样让人无限感慨的名句,更有很多家喻户晓的「衣锦还乡」故事口口相传。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自从 1910 年 12 岁离开淮安后,就再没有回过家乡。

我清楚地记得,1976 年高中毕业前不久的 1 月 9 日早晨,我正在吃早饭准备上学,听到广播里播出了周恩来总理逝世的讣告。此后这几十年,我一直思考,周总理怎么就不回老家看看呢?66 年,哪怕一次、哪怕顺带也好啊!
是太忙太忙吗?是的,但肯定也不全是。
1958 年 7 月,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见周总理时趁机发出邀请:「总理,您老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现在家乡变化不小,请总理回去看看呗!」对家乡人的邀请,周总理点了点头。他感慨地说:「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他微笑着给王汝祥讲了个故事:「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1960 年春,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秉衡去北京看望周总理。其间,周总理不但回忆了童年生活的情景,而且仔细地关切询问:「文渠呢,还有水吗?」「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并满怀深情地谈及淮安城里的东岳庙、三思桥、驸马巷。由此亦可见家乡给这位伟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当周总理陷入思乡情景时,刘秉衡再次请周总理回家乡看看。周总理感慨地说:「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 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 50 年了!」他边说边伸出右手比画着,接着感叹:「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时间再说吧!」
我曾看过一个资料,1939 年春天,身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与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的身份,踏着抗日硝烟来到我国东南前哨的浙江开展抗日活动。3 月 28 日至 31 日,他以「到绍兴祭祖」作掩护,与浙江地下党组织联系布置革命工作。虽也认认真真祭扫,但为了党的事业,他祭祖都赋予了革命的重要内容。
就这样,为了维系共和国这艘载有数亿人口的「大船」乘风破浪前行,进而到达胜利的彼岸,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一直坚守在「摆渡人」的岗位上,聚焦国家大事、紧盯难事要事、操办为民实事,难以抽出时间探望故乡,没用过多心思顾及他所眷念的「小家」。
我们这个年纪当年都烂熟于心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等篇章,就是艺术地对周总理作了真实的写照,从不同侧面歌颂了周总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我常想,故乡之恋、桑梓之情,谁都会有,也应该有啊!66 年间,周总理未必就抽不出一点时间,哪怕顺道而归回去探望,甚至安排调研点时考虑看看。是对家乡、对亲人没有感情吗?查看大量资料特别是这次在淮安寻访后,答案都一样:绝对不是!
1941 年春,周恩来在重庆曾作过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
1946 年的一次采访中周恩来对记者说:「我已经 36 年没回过家了!估计母亲坟前已经杂草丛生了吧!」当时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南京离淮安近在咫尺,他是有机会回淮安的。
1950 年 1 月,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动员干部过好「土改关」所作的报告中,曾坦陈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 4 年前没能回老家的原因。他回忆道:「那时我就很想从南京回到淮安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克制住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回去。他说:「当时我考虑是下边三个原因:一、淮安当时虽是解放区,但当时国家还十分不太平,蒋介石极有可能会发起内战。如果我当时回去了,一些因我回去而见过我的亲友,肯定会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关注。一旦内战真的爆发,那亲人的安全肯定会受到威胁和迫害。二、当时我们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属的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万两家我的亲戚中会有部分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三、当时时局不稳,我回淮安就必然牵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地方各级领导,给他们增加安全保卫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烦。」从周总理的回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近在咫尺而没回日思夜想的淮安,没到母亲的坟前尽儿子的一份孝道,是出于对家乡亲人安全的考虑和不给基层组织添麻烦。
1949 年后成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仍然一直未回淮安。1958 年曾盛传周总理要回淮安看看,于是当地政府拓宽了南门大街,又将周总理记忆中的镇淮楼改造成独栋的楼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那是 1959 年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成卫士长将俯瞰淮安后的周总理扶回座位。总理一言未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后来,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淮安的变化不大,大运河、(文峰)宝塔、镇淮楼都还在,只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
周总理之所以没有再回故乡淮安,不是因为对淮安没有感情,而是不想让他家乃至家乡获得特殊照顾。
俗语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周总理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几位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人员算过,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两年间,前来敲西花厅大门,自称是周恩来亲戚的就不少。
1961 年 9 月,周恩来在庐山开会,去看望住在附近的表妹万贞时,万贞的嗣子钟则朱曾问他为什么不回去。周总理摇摇头说:「现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烦,亲戚们全找来了。我满足不了他们。我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我再回去。」
1963 年 7 月 22 日,周总理在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所作的报告中曾提到:「我参加革命的时候,一个亲戚也不来找我。解放后,来到北京,当了总理,都来了,有 100 多人。」正因为如此,1964 年 6 月,周总理在京剧现代剧座谈会上说:「对亲属问题,建国以后我就下了个决心。我说,我那个家暂时不要回去。为什么?我是个封建家庭出生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见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处吹嘘,他说他是总理的什么人,那个地方就受压力。」
周总理不仅自己不回家,还阻止弟弟周恩寿回去。他是怕给组织上添麻烦,而且周家在地方也是大户人家,「衣锦还乡」影响不好。周恩寿退休后不止一次向周恩来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有一回,周恩寿被周恩来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观赏盛开的海棠花,周恩寿乘着周恩来兴致很高的机会委婉地说:「哥哥,听尔辉来信说,驸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旧,尤其是你住过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县委已经说了,要帮着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里面的几户人搬出来。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么修?」周恩来随即明确回答说:「不用了。淮安县委来人,我已经给他们讲过了。院里的住户不需搬迁,我们的房子,尤其是我住过的房子,要塌就让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许翻盖维修,更不允许搞什么纪念馆。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要活着,就不许搞。」
即便如此,周恩寿仍希望有商量的余地:「你是总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个,难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吗?」周恩来没有丝毫退让之意:「不能,就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县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吗?添麻烦的事,你又何必去做呢?」以致周恩寿夫妻去世后,把骨灰葬到淮安才得以「回家」。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就非常有报国大志,校长点名提问时就清晰而坚定地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传世名言,此后一生也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施展自己的抱负,践行自己的诺言。
在淮安参观时,我看到了 1958 年 6 月 29 日周总理亲笔给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及淮安县委写的信,希望当地平掉周家祖坟:「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以此函告为证。个人家事,麻烦你们甚多,谨致谢意,顺祝健康!」挖祖坟是人所不愿的事,家乡人更觉得「降棺」就是「降官」。后来,经不住周总理的一再要求,直到 1965 年春节除夕,当地才将 7 座坟全部深埋平掉。而且,这次平坟并不是义务劳动,参加平坟的社员事后每人领到了一元人民币的辛苦费。这笔钱是总理委托办公室寄到淮安的,还有青苗损失赔偿费,共计 70 元人民币。
周总理当时不但要平淮安的祖坟,而且于 1958 年 11 月派国务院副秘书长童小鹏到重庆,把他父亲周劭纲的墓地平坟还耕,并用他个人的钱支付了平坟深埋的人员工资和所有费用。绍兴方面与淮安一样,起初也不肯平周家祖坟,看到周光勋的坟已破烂不堪了,还准备重修。总理对家人说:「我告诉他们不准修坟,要平坟,起码不准修。如果他们修,我一定要付钱,而且仍要平掉。当然对平坟的问题,也不能由我一个人决定,以后如有机会到绍兴,我要找本家开个会,共同研究把坟平了。」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在周恩来纪念馆,我看到 三封周恩来经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给淮安的信。
1956 年 10 月 29 日,周恩来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前几日接到县人民医院来信,知我婶母的病最近又复发,陶华(杨氏儿媳,周尔辉之母)来信说你们也常派人去看望和给治疗,谢谢你们亲切的关心和照顾。我婶母的病我们知道是无法治疗,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不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人民币 200 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80 岁的杨氏病逝后,周恩来收到了当地的汇报与办理杨氏后事的费用单据,他于 1957 年 4 月 19 日又写信给县人委:「来信收到,几年来你们对我伯母的照顾与关怀,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疗,的确给你们增添了不少麻烦,今特向你们表示谢意。我伯母家现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寄给,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照顾。现寄去安葬我伯母费用所尾欠垫款 25 元,请查收。」
1961 年,淮安县委送了一些藕粉、莲子、工艺品、针织品等家乡土特产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回复道:「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还这样做是不好的。现在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藕粉等的偿付价款。总理并指示将中央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
周恩来纪念馆内摆放着周恩来手书的「我的修养原则」,前几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看到的包括第 9 条「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在内的周恩来《告亲戚朋友》的「十条家规」等,这里也都陈列着。
周总理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全局着想,忍痛割爱放弃自己探乡的念想,不愧为国家的好总理和人民的好公仆,其忠于人民忠于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永远照四方,大公无私、赤胆忠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衣锦」未还乡,但是家乡人民敬重他,也理解他;周总理的祖坟当年虽然平掉了,但「大有大无」的他,却永远活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里!
(作者系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
作者 施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