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均衡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鲜明底色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期盼已经从「有学上」变成了「上好学」,现有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和随迁子女不断增多,生源规模快速增长,教育资源供给面临巨大压力,总体呈现不足;尤其是苏北县域,生源激增的压力更大,教师供给和配套机制不够健全,教师队伍总量不足,配置不够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大校额」「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比较突出。加快推进苏北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判分析,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算清「三笔账」,切实破解「三大难题」。
算清「生源账」,做好增量扩容,切实解决大班额大校额问题。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源剧增的实际,加强义务教育资源的预警预测和前瞻规划,积极实施布局调整,拓展资源供给。从「第一民生」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加快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政府督查推进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坚持「相对就近、免试入学,规范办学、均衡分班,限制指标生,控制择校」的原则,加强招生过程管理与督查力度,推进阳光招生,逐步化解「择校热」。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更加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教育部门引导、志愿服务引领、社会各界参与,探索实施校内外读书点、谈心屋建设。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升级,补齐教育均衡短板。健全学习帮扶制度,落实扶贫控辍等措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算准「需求账」,积极改善供需,切实解决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在推动平衡发展中更加注重充分发展,在推动充分发展时更多关注平衡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以创建促改善,以创建促提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围绕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团化办学,组织县域内名校弱校结对帮扶,深化跨县域、校际间协作交流,像扶贫攻坚一样,全力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抓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实施教育装备均衡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校园建设,推广城乡专递课堂建设,让城乡孩子共同享受优质课堂。走内涵提升之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建设「书香校园」,深化家校共育,打造学校特色。构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点,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强化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确保乡村学校经费投入增幅总体高于城区学校经费投入增幅,确保国家和省市教育投入一分不少、全部到位。
算好「师资账」,坚持统筹调配,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编制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及时根据生源增长动态进行调编,加大教师招聘力度,落实「退一补一」政策,推进实施按岗位购买服务补充教师,新师资优先补充到农村偏远学校。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试点,逐步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推进城乡轮岗交流,扩大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农村教师到城区顶岗培训比例。实施名师工程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一线教师待遇,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作者系中共邳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