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着原文原理的科学呈现

作者
作者
全面分析创新深入系统

中共中央在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这说明,学习《纲要》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从《纲要》中读到原着、学到原文、悟到原理,从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接续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为了深入学习这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进而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宣部就会组织编写纲要。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后,1995 年中宣部组织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共 18 章,由绪论、主体内容和结束语构成,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和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等。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中宣部再次组织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共 26 章。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2003 年中宣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共 18 章、100 条,由绪论、主体内容和结束语构成,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爱国统一战线、祖国完全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核心、执政党建设、根本目的等内容。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2013 年中宣部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共 4 个部分、21 目、100 条,包括「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等内容。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根据党中央要求,中宣部在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后,再次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纲要》共 21 章、99 目、200 条,由绪论、主体内容和结束语构成。

可见,通过编写《纲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原着原文原理,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的有效办法。

《纲要》呈现原着原文原理的方式

《纲要》的主体部分共 19 章,每章均以主副标题的形式呈现,这与此前纲要的风格一致。其中,主标题用判断句,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副标题用「关于……」,引出这一问题所涵盖的具体内容。《纲要》对原着原文原理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式呈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原着原文原理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

二是对比式呈现。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原着原文原理。如《纲要》在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时,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主义和思潮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又如《纲要》在呈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时,就使用了「真经」与「西经」的对比,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

三是说理式呈现。通过说理的方式呈现原着原文原理。如《纲要》在呈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就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为指导,在分析了党的八大、八届十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不同判断基础上,着重论证了我国社会矛盾的两个方面,即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的变化,进而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断。再如,《纲要》在呈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原理时,就从「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是用典式呈现。通过使用典故来呈现原着原文原理。如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时,使用了「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使用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使用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阐述中国梦时,使用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个典故;在讲到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使用了「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纲要》呈现原着原文原理的特点

《纲要》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着原文原理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原创性。《纲要》忠实原文原着,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这些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阐述中。如「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四个自信」「四个全面」等。

二是问题性。《纲要》贯穿着「一个时代课题」「十个基本问题」「十七个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共 200 个问题,每一条都体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如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

三是全面性。《纲要》全面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 10 个基本问题,也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具体解决的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等 17 个方面具体问题。

四是逻辑性。《纲要》建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部和外部条件理论以及能力建设理论,建构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紧密的思想体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