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痕迹管理」的初衷

「痕迹管理」作为一种过程纪实留痕的管理手段,近年来被普遍应用在机关工作的督查管控和绩效考核之中。然而,在有的地方和领域,由于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痕迹管理」有异变成形式化的「痕迹主义」之嫌,既让基层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效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痕迹管理」存在的问题,强调「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改进「痕迹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之回归到「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头看」的初衷。
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任由「痕迹管理」污名化,乃至将与「留痕」有关的方式方法「一棍子打死」。必须指出,应该整改的是「痕迹管理」滥用现象,而不是彻底否认其作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从实践来看,「痕迹管理」的方式是「留痕」,但本质还是「管理」,是一种追求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相促进的动态管理手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推动工作闭环式开展。因此,在整改「痕迹管理」过度化问题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痕迹管理」污名化和弃用现象,使之真正成为狠抓工作落实的有效方法和科学手段。
应明晰「痕迹管理」的功能定位。「痕迹」本是一种附属物、衍生品,据此产生的「痕迹管理」对工作更多是促进作用而非决定作用。「痕迹」不能等同于工作,「痕迹管理」也不应替代工作管理。要明晰「痕迹管理」的「纪实」功能和「参考」定位,不以「痕迹」为第一依据,不以「痕迹管理」为唯一方式,更多地发挥「痕迹」和「痕迹管理」的补充参考与回溯查摆作用,重形式更重内容,看过程更看结果,把「痕迹管理」作为鉴定「实绩」、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厘清责任的有效手段。
应界定「痕迹管理」的方向范畴。「痕迹」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如果放任「痕迹管理」的方向模煳化、范畴扩大化,就很容易滋生痕迹为王、痕迹至上的「痕迹主义」,导致一切工作「唯痕迹论」的错误倾向,不但不能推动工作健康开展,还会引发形式主义的虚浮作风、作秀风气。「痕迹管理」应将「留什么痕、怎么留痕、留痕为什么」作为重点,科学研判分析各个工作环节、各项工作内容的轻重缓急,引导基层将留痕作为一种规范的工作方式常态,明确哪些应「重痕」,哪些可以「轻痕」,并严格限定留痕范围,采取灵活简便形式,让基层有方向可寻、有范畴可感,真正从繁重的「文件海」「表格山」「图片堆」里解脱出来。
应鲜明「痕迹管理」的价值取向。「痕迹」不仅体现工作情况,更反映工作质态,有什么样的干事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实绩和痕迹。因此,不能把「痕迹管理」视为机械督查与简单上报的管理工具,还应体现为上级与基层双向互动的协作模式,促使双方在工作中各尽其责、担当作为、主动干事。上级部门应注重「扑下身子」,不应满足于静态地走马观花查「痕迹」,而应结合走访调研加强对「痕迹」的研判,在此基础上强化督导指导、帮助扶持;基层部门应注重精准留痕,不把「痕迹」作为掩盖问题的「遮羞布」、夸饰成绩的「绣花衣」,而要使之成为获取上级理解支持、指导帮助的有效反馈,从而回归「痕迹管理」鼓励干事创业的价值取向。
总之,我们在警惕和反对「痕迹主义」的同时,也应让「痕迹管理」回归其初衷,并在实际工作中精准把握、科学运用。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朱 瑾
作者 何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