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创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
作者
专业先进创新开发服务

作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等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科技服务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骨干综合科技服务机构,以产业园区为服务主阵地,以实施「三大计划」为抓手,突出集成创新服务,不断汇集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引导先进技术、创新资本、高端人才、科技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产业、企业集聚,为全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三大计划」,开创集成创新服务新范式

近年来,围绕科技服务主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三大计划」:一是启动实施「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行动计划」,主要面向苏南自创区等创新园区,建服务窗口、派驻点人员,源源不断地把科技资源送到创新主阵地,有效解决科技服务通道的问题。二是启动实施「技术转移超越计划」,集成优质资源,加强产学研对接,进一步集成国际国内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效解决创新资源供给的问题。三是启动实施「服务创新型领军企业行动计划」,聚焦创新主体,力促服务落地,把创新服务的触角通过园区进入到领军企业,有效解决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

在全国首创「五个一」的集成创新服务模式:线上打造一个资源集成与推送服务平台,线下与园区共建一个一站式服务窗口,选派一批专业科技人员驻点服务,开发一张科技服务产品清单,设计一种全新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集成创新服务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促进创新主体有效合作,避免出现「碎片化」「分散化」「单打独斗」「服务成效相互抵消」等不利局面,形成集成放大效应。目前,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已与近 70 家产业创新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服务范围覆盖 100% 的国家级高新区,75% 的省级高新区,在 35 家园区开设一站式服务窗口,累计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 400 多场,年服务企业超 30000 家。

组建「三大联盟」,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是科技服务的重点任务。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建立江苏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江苏「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三大联盟」,广建科技「朋友圈」,深挖技术成果资源,组建专业技术转移团队,以集成模式组织技术转移服务,以高水平科技服务供给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安全可控。「三大联盟」吸纳了国内外 300 多家科技服务机构、300 多家高校院所,集成了 4000 多家科技创新平台载体、40000 多名行业专家、40000 多项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形成了资源池。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美国、德国、以色列建设了 3 个技术与人才服务中心,共建了中国—中东欧青年创业基地、中俄科技创新中心、印度—中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构建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线上搭建了「技联在线」、跨国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智能对接的技术转移平台,线下组织承办了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中国·江苏技术转移大会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转移品牌活动,建立了线上精准推送与线下跟踪对接相结合的产学研工作体系,加速创新资源与园区、企业需求的双向流动。累计发布技术成果、企业需求等信息 14403 项,组织实施各类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 300 余场,推动开展技术转移项目对接 6000 多项次,促成芬兰 Teraloop、西班牙 Tecnalia 研究院等海外科研机构在江苏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境外高端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引进英国小型五轴机床、无人机电机、美国靶向病毒相关疾病 mRNA 药物等一批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落地江苏。

打造「九大品牌」,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为更好发挥对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的服务效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在服务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以集成方式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重点打造了平台汇、杰青荟、人才北斗星、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库、硅巷创新、科技金管家、金册网、科 e 融等九大定制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业务品牌,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产品,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围绕园区载体建设、项目管理、人才招引等创新需求,打造「平台汇」「杰青荟」「科技金管家」「硅巷创新」「人才北斗星」等特色服务品牌。「平台汇」,突出科技平台的创新支撑,充分挖掘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平台、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的潜在资源活力,加速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与园区、企业需求的双向流动。「杰青荟」,突出青年人才的创新支撑,挖掘杰青专家特色资源,释放杰青专家创新创业活力,引导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向创新一线集聚,为地方产业发展、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质资源和渠道。「科技金管家」,针对地方科技部门、科技园区在科技管理过程中面临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体系等痛点问题,优化项目委托评审、项目过程监理、新型研发机构等五大科技管理服务内容,为地方科技管理提供支撑。「硅巷创新」,围绕南京城市硅巷建设,探索打造「硅巷全周期管理服务」等特色产品,开展城市硅巷高质量发展建设标准评价体系研究、城市硅巷运行机制研究,为硅巷创新发展提供思路与路径建议。「人才北斗星」,以地方人才引进、企业人才评价、高层次人才创业为导向,开展区域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咨询、人才引进评估、人才创业项目管理、重大载体人才评估等服务,探索人才与技术、成果、资本统筹配置新路径,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重点围绕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融资等创新需求,打造「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库」「知识产权服务」「科 e 融」「金册网」等特色服务品牌。「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库」,从经济效益、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等角度,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 70 个关键指标,建立全省首个自主创新的企业综合评价系统,发布创新指数,为企业创新画像,围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及创新体系优化把脉问诊提供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突出知识产权的创新支撑,以打通科技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一站式服务网络为主线,发布一揽子的「知识产权服务大礼包」,打造多维知识产权服务模式。「科 e 融」,突出金融的创新支撑,引导一批紧密合作的金融机构,围绕创新链打造金融链,根据园区、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过程,推出定制化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金册网」,通过建设网上检测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检测服务业务能力及服务领域覆盖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

目前已聚集科技创新平台 4100 多家、青年科学家 500 多名,帮助园区引进新型研发机构 40 家,招引高层次人才 200 余人,推介先进技术 4000 多项;帮助园区编制产业规划 60 多个;帮助科技型企业融资 800 多亿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自主研发的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库已为江宁经开区、江北新区、江阴高新区等创新园区的 1000 多家企业开展了对标体检服务;研制并发布的「秦淮硅巷创新活力指数」,为全国首个城市硅巷创新活力指数;「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已「驶入」全省 40 多个县(市、区)、高新区,为 3000 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近 70 亿元,平均贷款利率低于 4%。

(作者系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学科


作者 赵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