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又系统阐发了「中国梦」的内涵、实质、路径和保障等,突出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对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思考,深刻领会,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之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作用及其相关要求。
伟大时代孕育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撑伟大中国梦。这其中体现的是时代、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放眼中外历史,每一个前进的时代,必定有昂扬向上的精神与之伴随;大凡有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积极进取的意志力量,成为永葆发展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梦就其内在属性和本质而言,就是蕴涵社会理想与愿景的人类基本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梦必然有强大精神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源泉,而弘扬中国精神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联系现实来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民族复兴之梦」。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社会进步,精神因素则对物质生产起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邓小平同志 1992 年南方谈话时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才能形成持久的向心力、聚合巨大的正能量。这个认同和纽带就是中国精神。实现兴国、强国的中国梦,既凝结着无数先贤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而中国精神正是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 5000 多年华夏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锻造出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于今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是因为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时代梦。坚持和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就能勇立时代潮头,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二者的交汇与融合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是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内涵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切实把握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不割裂、不偏颇,「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历经近代 170 多年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多年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艰苦创业、改革开放 30 多年接力探索,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百年梦圆」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示在眼前。尽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凝心聚力、奋力攀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总不愿看到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崛起,遏制中国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内和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懈怠,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所有这些无不警示我们,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新形势下为实现中国梦创设良好内外环境的紧迫要求。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何弘扬中国精神?首要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深入实施以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为重点的理论武装工程,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赋予爱国主义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统摄、导向和引领作用。其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共建人民精神家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催生民族精神大解放、大焕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根本上说,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培育和传承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唿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依托追寻中国梦的成功实践。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全面、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越充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成效越突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越出彩,中国精神就越彰显、越昂扬、越刚健。
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也是江苏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激情谱写的中国梦江苏新篇章。做好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中国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大力弘扬。
根植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江苏版」,不仅充分宣示江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展现出江苏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的实践新境界,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更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融会通达、兼容并蓄,聪颖睿智、灵动机敏,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无疑就是江苏人文精神之内核、精髓和灵魂的体现,因而也是「新时期江苏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和持续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的根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必定从中国精神及其「江苏版」中获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必定能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业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 7900 万江苏人民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省委党校巡视员、校刊社社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 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