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改变人生 筑就多彩梦想

作者
作者
先进全面创新快速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来做支撑。梦想是前进的方向,精神则是实现梦想的动力源泉。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情怀,如今更有着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开放胸襟。在我们江苏儿女身上,也处处闪现着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更孕育出「三创三先」这新时期的江苏精神。凭借这些精神,江苏人创造了领先全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实现着一个个或大或小、却同样美丽的梦想,绘就出「中国梦」这幅伟大蓝图上的一个个绚丽篇章。

三创三先——建设「钢铁王国」

何达平,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省「三创三先」之星。他以钢铁般的不屈意志、以「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时代精神,将一个曾经全省倒数第二、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苏北第一、全国前五的大型钢铁企业,成为「江苏冶金工业的一面旗帜」、「淮安市工业战线的排头兵」。他的名字,已经和「淮钢」二字紧紧熔在了一起,深深镌刻在淮安人民的心里。

从 1971 年抽调筹建淮钢的前身——清江钢铁厂开始,何达平由技术员、电工班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淮钢「一把手」岗位。他是一位不辱使命、敢想敢干的创业者。1986 年,刚刚担任淮阴市冶金工业公司经理的何达平,针对当时公司资产量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现状,大胆提出了企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改造老厂区,打好发展基础;建设新厂区、争当苏北第一;瞄准世界先进、全面参与竞争,为淮钢的快速起飞奠定了基础。

何达平,更是一位不懈追求、创新创优的开拓者。1996 年,他看到一则国外有「铁水热装」电炉炼钢的报道,立即组建攻关小组,亲任组长。经过长达半年夜以继日的探索,终于攻克关键技术,创造了全国同类电炉钢电耗的最低水平,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淮钢研发的「利用烟道气处理焦化剩余氨水工程技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节约成本、改善环境,受到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评价。

谈到梦想,何达平满怀深情地说:「我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的『淮钢梦』是建成世界着名、效益最好的特钢企业,让淮钢人的收入跻身国内钢铁企业的前列。」这位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七旬老人,依然在他逐梦的路上前进。他的精神,应成为我们所有人的不懈追求。

自强不息——铸就绚丽人生

一个活泼健康、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忽然间双腿残疾、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她该怎么办?她的人生道路将会怎样呢?

11 岁因医院误诊双腿残疾,自学 10 年完成了中学、大专、本科的学习,23 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6 岁以专业方向第一的成绩考上南师大教科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29 岁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直至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侯晶晶,就这样靠着奋斗和坚强,从轮椅上「走」出了一条美丽人生。

精神力量如此伟大,以至可以让缺憾变得完美。从自学成才的高尔基、身残志坚的保尔·柯察金等人身上,她汲取了力量,学会了坚强,决心用奋斗改变人生:「即便是坐在轮椅上,我也要挺直自信的嵴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是这个简单的梦想,让她不断克服了生理、心理和学业上的重重困难。为了练好英语口语,她听着磁带,按教科书上的语音图对着镜子,自己琢磨口型舌位,练到两腮酸痛。1997 年冬天的全国研究生考试,考场外大雪纷飞,考场内她挥汗如雨。一场考试下来,她坐的板凳都浸湿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铸就了这个被中共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树立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

用知识回报社会一直是侯晶晶的理想,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无疑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做教师是我从小的愿望,因为教育能够唤醒人的生命力」,「良好的教育能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为此,她坚守南师校训厚生、笃学精神,立志将师长们的教导关爱薪火相传。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上侯老师的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精神,收获了无数感动。」

永不言弃——成就音乐梦想

在徐州新沂,有位家政女工周艳因一档综艺节目而闻名遐迩——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并夺得 2012 年第一期月赛冠军和年度总决赛季军。从默默无闻的小时工,到广为人知的明星人物,周艳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这是靠着精神的力量,梦想的支撑。周艳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音乐梦想。这个梦想,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她都从不曾放弃。

出生在新沂农村的周艳,从小就梦想着一个音乐舞台。儿时,不管是上学路上、在家里做饭或地里干活,她都在唱着歌。为了听清自己的唱腔,放牛、割草时,周艳经常蹲在牛肚下唱;为了制造回音的效果,她还坐在空水缸中唱。但是因为家贫,她错过了就读自己喜欢的艺术学院的机会,只能跟随朋友到南方打工。期间,不论是刷盘子,还是当钟点工,她都没有放弃喜爱的音乐,通过各种机会学习声乐、钢琴和乐理知识。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几经周折之后,周艳来到徐州文艺界人士刘晓家中做小时工。一边唱着《我爱你中国》一边拖地,一边唱着《黄土高坡》一边擦着窗玻璃……周艳对音乐的热爱和她表现出的不凡天赋,引起了刘晓的注意,最终收她为徒、加以指导,并推荐她参加《星光大道》,使她一鸣惊人。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朴实无华的小时工周艳,以她美妙的歌声和感人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她让我们相信,只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加上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靠近自己的目标。她让我们再次坚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够实现。

大爱无疆——共建「美丽中国」

5 月 29 日,一名无锡的普通公务员,又踏上了开往革命老区延安的列车。这已是他第 78 次来到这片热土。而他这次的「使命」,就是陪那里的 289 个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并为 40 名孩子带去助学金、为宝塔小学 260 多个孩子赠送新校服。

15 年来,他不仅个人捐资近 30 万元,直接帮助 60 多名延安、贵州贫困学生及 3000 多名贫困农民,牵线完成 30 多项扶贫项目;还带动无锡、南京和上海、北京等地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2000 多万元,使 5000 多名革命老区的孩子得到资助,帮助上万贫困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改变了几多人的命运。

他,就是被誉为「公益雷锋」的范跃宁。他的善举,为他赢得了江苏和陕西的两块「道德模范」奖牌,成为全国唯一的「双省模范」。

范跃宁的慈善之路,从 1998 年的春天开始。那次,他随无锡市党政代表团一起到延安考察,路遇一所偏僻破旧的小学。在不足 10 平方米的阴暗窑洞里,5 个年级的 20 多名学生挤在一起。23 岁的代课女教师每天步行五六十里山路,风雨无阻地来这里给孩子们上课,只拿着并不能按时发放的每月 50 元工资。使她坚持下来的理由,是一句平淡却震撼人心的话:「如果我不教他们,他们连自己姓什么都不会写。」正是这句话,开启了范跃宁的慈善之旅。他说,自己能力有限,也做不了很多事情;但「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十个是十个」。只要有爱,哪怕力量微小又有什么关系?

「我的梦想,就是让慈善关爱的露珠汇成海洋,让所有人共享美丽中国的幸福阳光。」从范跃宁身上,我们体味到了「中国梦」背后的温暖与善良。

责任编辑:张宁


作者 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