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能问出为什么

作者
作者
创新改进方法深入项目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许多地方领导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千方百计扩内需、保增长;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一些基层干部科学决策、迎难而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工作捷报频传……与此相反,在困难与考验面前,也有少数部门、个别干部或怨天尤人、悲观叹息,或观望等待、坐失良机,或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当然,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思索这一现象,我们一定会发出这是「为什么」的疑问与感叹。谈及此事,我的一位朋友说,「为什么」的答案其实很简单。

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成功,从根本上讲,是「想」出来的。是啊,「行成于思」吗!只有敢「想」、勤「想」、会「想」,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思」自己以前之所未「思」,「思」别人之所未「思」,先于别人而「思」,就有可能把自己本来办不成的事办成,就有机会把别人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才会干出让别人提出「为什么」的业绩!

多问、会问「为什么」的动力源泉是什么?从常问、会问「为什么」的同志身上,我们可以明晰地感受强烈的党性观念、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及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他们凡事喜欢问一个「为什么」,不仅知道问「为什么」,而且做到「问出为什么」。工作取得了成绩,知道为什么能成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工作中出现问题能及时发现,找出原因,抓紧解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带着责任思考、带着感情工作、带着激情创新。

怎么样才能多问、会问「为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有一些人不愿问、不肯问、不敢问「为什么」呢?我认为,就目前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而言,关键是要扫除三个思想障碍:

一是工作忙事务多顾不上问「为什么」。持这种观点的基层干部,从现象上看大多数确实忙,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三更」。但他们忙的内容则令人疑问。一则是沉浸于「会海」、攀登于「文山」,奔波劳顿将上面的会议精神贩回来,连天带夜地开小会、大会贯彻,马不停蹄赶到下属单位会上去作指示。再则是迎来送往,陪吃陪喝陪转悠,沉缅其中,乐此不疲,很少抽出时间看书学习思考问题。不帮助这部分只知道「埋头拉车」的人改进思想和工作方法,把心思放在谋事、干事、成事上,实在有贻误他们的前程、更不利于人民事业之虞。

二是情况不明能力差问不出「为什么」。到基层调研,路上隔着玻璃朝外看,到乡镇光听领导介绍情况,尔后由干部陪送下去转一圈,回到宾馆则喝茶喝酒吃饭海阔天空漫谈,最后带上由乡镇报道员写的打印材料打道回府。因为这种调研看似深入下去了,实际是葫芦掉在水井里——还浮在上面。这是一种形式主义,非摒弃不可。还有的人思想水准、工作水平滞后,遇到问题「茫然不知所措」,碰到矛盾绕道走,听之任之,无从下手,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干一行、钻一行,经常「充电」,深入基层,熟悉和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做到看准走势、掌握趋势、把握大势,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三是缺乏「亮剑」精神不敢问「为什么」。一些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观念上停滞不前,工作上墨守成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破除僵化的思维,从旧框框中解脱出来,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挑战、勇于争先,在更大范围内与高的比绩效,与快的比速度,与强的比位次,以舍我其谁的魄力事事争一流、件件争前列、项项争第一:还要强化发展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一流的目标追求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承担着推动一域发展、维护一方稳定、造福人民群众重任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确实应该多问、会问几个「为什么」。倘若能问「为什么」的干部多了,问的「为什么」多了,党的事业就更有希望,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刘忠


作者 唐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