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并且特别指出要「提高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高质量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挣脱物的束缚后,更加接近人的本质的发展。这种追求更多地偏向精神的体验,而不再仅是物质的满足。应当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分为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既和收入结构有关,也和社会结构有关。文化需求和收入、年龄、文化、性格、地域等都有一定关系,不能全是山珍海味,还得有青菜豆腐。真正的高质量本身就应当是丰富性的,是需求满足程度的高水平,而不只是产品本身的高质量。
因此,高质量发展不是迎合高收入、高水平的高端需求,而是兼顾社会公平的全方位的文化需求。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应当有利于弥合社会分歧,凝聚社会精神,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在很大程度上,在一些快餐式的、一次性消费的文化活动投入过多的资源,不仅在效益上得不偿失,即便在资源配置角度上看也是巨大浪费。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文化供给方式的转变。在物质文化双重匮乏的社会里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供给渠道正在失去原有的价值。应当改进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改变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式供给,提供更受群众欢迎、送达率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我们还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当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仍然离不开一定的速度和数量,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必须保持一定的强度,调整投入的结构,使之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笔者认为,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应确立六大目标。

一是提供高水平的文化产品,留下这个时代的代表作。任何时代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都是以文化的方式出现的。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建筑服饰,乃至实用器具,都像一粒粒珍珠一样,连缀成文明史。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必须有这个时代的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或者文艺作品,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二是提高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效益,推动文化名家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将推动文化艺术的日益繁荣,文化艺术的繁荣离不开文化名家的培育。文化名家就像一座座高峰,既为当代人提供精神产品,也为这个时代创造垂范后世的标杆。没有名家大师的时代,谈不上文化发展的高质量。
三是以文化人,满足多方面文化需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够推动全社会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升公民的文明程度,营造和谐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四是传承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高质量的文化建设将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营建,消弭因为民族、收入、地域等差异引发的社会不和谐。
五是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文化自信。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又仰赖于文化的自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必须有利于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六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还表现在文化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只有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大家走向世界,更多地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增强。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其一,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在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提升。其二,传统产业与文化的关联度日益增高。即便是传统产品的供求关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品牌、设计等文化因素的影响。物质产品开始承载更多的精神文化内容。其三,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传统文化业态面临严峻挑战。其四,文化资本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稀缺的资源。高素质的文化人才、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取代传统物质资料和货币资本,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意识对文化发展谋篇布局,并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力点。
一是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文脉,把根留住,否则我们的民族复兴只会是随波逐流的浮萍。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和血脉。与此同时,更要强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服务新时代。
二是创作反映当代的精品力作。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印记,要写好当代史,记录时代。应当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做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续写中国文化史,为中华文化增添当代中国人的华彩乐章。因此,写好身边的人物和历史,讲好身边的故事变得十分迫切。江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比全国其它地方早,江苏的经验对于其它地区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资源。我们要有担当意识,创作具有国家高度、时代水准的江苏作品,讲好江苏故事。
三是创新文化业态。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文艺样式。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恒的魅力。唐诗宋词元曲也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永载史册。但是,文化业态并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呈现方式和手段,也就是技术决定的。在科学技术迅勐发展的今天,文化业态日新月异,就文化业态而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四是进一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做强文艺团体,改变过去等靠要的生存态度和无病呻吟的创作态度。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同时积极做强文化企业。江苏国有文化企业的规模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规模上的庞大掩盖了一些内在的不足。随着行业变迁的加速,我们不得不认识到一些行业也存在短时内轰然崩塌的危险。对于今天的文化业态来说,置身这样一个业态加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而不是只能守成的管理者。
五是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文化创造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无论是盛唐时的中国,还是 20 世纪的美国,都是在不同文化的叠加共生中产生乘数效应,在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学习先进的文化运作机制,通过文化开放和走进开放市场,磨练队伍,强化经营主体,提升文化竞争力。要以图书出口码洋、海外演出场次、影视海外销售额这样的硬指标来考核文化走出去的水平。通过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
六是积极支持人才和体制创新。引进高水平人才(包括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合作以及柔性引进),不搞画地为牢,封闭式创作。在这方面,江苏在歌剧《运之河》等作品上有过成功的尝试。要进一步深化创作体制的改革,既要出作品,又要培养和锻炼艺术名家。尤其在省内要打破体制和体系的藩篱,突破门户之见,广泛调动全省各方面的力量,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发挥江苏高校集聚、专业齐全、人才众多的优势,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七是形成新的考核指标体系。要集中资源打造精品,而非一味追求产量。过去那种以人均取代个性的指标,是立足于「有」,而不是立足于「好」。要以新的考核指标体系为抓手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满足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八是将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文化。要使得文化满足人民新的需求,一是要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为此必须细分市场,研究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要提供精品,为市场提供更加人性化、高水准的生活用品;三是要推动文化对生活的改造,艺术化生活,创造生活美学。
总之,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好大众文化,又要提升精品文化。通过大众文化抬升精品文化,通过精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
作者 李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