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深化 「赋能」创新名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决定未来。南京市委市政府视创新为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和希望所在,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栖霞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北部,集聚 18 所高校、20 余万师生,科教资源占全省总量达 15%。我们立足区位优势、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持续深化改革,释放科创动能,打造中国(南京)智谷,助推全市创新名城建设。2018 年,落地新型研发机构 32 家,新增科创型企业 2500 余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156 家,13 家独角兽、瞪羚及培育企业加速壮大。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两大产业地标已形成年产值超 1580 亿元产业集群。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栖霞区正向着创新创业引领区的目标奋进。
一、整合科创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形成整体的创新势能,是突破技术「瓶颈」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打造协同创新机制,充分激活创新要素,将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优势。
一是构建三区联动格局。发挥大学城科教资源优势、行政区环境配套优势和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致力推进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开发区产业圈三圈叠加、耦合发展,形成了「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格局。做优行政区服务,布局科创载体,孵化科创企业。做强大学城科技,在大学城建设了 8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8 个省级以上研究院中心。做大开发区产业,集聚世界 500 强投资企业 74 家,16 家在此设立研发机构,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 219 个国家级经开区第 10 位。
二是创建校地协作平台。落实校地协作,成立由 19 所高校院所参与的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11 家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促进校地、校企加强互动。合作建设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南大科学园、南师大科技园等 5 个大学科技园,加快文澜路「双创大街」建设运营,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
三是整合科技创新载体。按照「一区多园」模式,整合紫东创意园、生命科技园、金港科创园等创新载体资源,成立栖霞高新区,实行统一运营管理、规划布局和政策服务,2018 年完成财政总收入 6.18 亿元,双创投资额近 3 亿元,新增新型研发机构 6 家,专利申请量 1200 件。新港高新园结合行政区空间、开发区产业和大学城科教优势,打造了红枫、兴智、汇智、龙港四大科技园,累计落户科技型企业 800 多家,被纳入全市 15 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板块。
二、打造产业地标,促进产业创新双向融合
以产业带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利用雄厚的产业基础,充分嫁接科创要素,全力打通转化渠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及产业转型升级无缝对接。
一是「植大树」为主导产业「强链」。聚焦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精准发力,形成中高端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地标,推进中国(南京)液晶谷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集研发、孵化、制造、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链,产值规模超 100 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已集聚德国博世、康尼机电等规上装备制造企业 32 家,拥有拜腾、蔚来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企业 80 余家;推进中德产业园建设,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二是「育新苗」为新兴产业「建链」。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打造「江苏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 AI 产业新地标。围绕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已落户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地平线研发中心、京东(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点项目 72 个,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研发机构 122 家,占全市 70%,拥有省内唯一「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发新芽」为传统产业「补链」。坚持以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鼓励企业对原有技术成果进行深度研发,江苏凯米膜的「酸碱废液资源化处理特种有机管式膜及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 15 个重大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1.67 亿元。推动科研成果在传统企业加快实现产业化,地平线机器人研发的智能芯片已成功运用于空调自动恒温技术,实现了传统装备的智能化转型。
三、聚合全球资源,增强国际化要素支撑
城市国际化是支撑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加快提升国际化城市功能,更大力度参与国际合作,有效引进国际化项目和国际化人才。
一是全面完善国际化配套。把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作为发展重点,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方面增加国际化元素、满足国际化需求,营造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的区域环境。以国际标准推进仙鹤社区国际社区建设,南京市涉外服务协会落户仙林。建立栖霞区外籍人士管理服务平台、开发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训练营,激活国际人才创新动能。
二是大力开展国际化交流。高水平开展国际学术、文化、科创等交流活动,2018 年成功承办首届全球交叉智能前沿峰会等国际高端会议,2019 年举办中国人工智能峰会、南京创新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峰会等系列国际会议,加速 AI 产业地标崛起。深度对接比利时等「生根国」,共建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比利时,打造南京企业进入欧洲的「第一站」和欧洲企业进入南京的「候机楼」。
三是深入参与国际化合作。链接海内外创新要素,以创新中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合作、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跨境创新、离岸创新等开放式创新。以德国哥廷根等「生根」目标国家(市)为突破口和发力点,促进全球创新资源在栖霞项目化、企业化落地。依托在欧洲建立的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打通欧洲技术转移、人才交流渠道,新增 PCT 专利申请 80 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核心技术。
四、优化创新生态,厚植良好的创新土壤
创新生态犹如阳光雨露,是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我们通过持续改革攻坚,打破阻碍创新的各类桎梏,强化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供给,用优质的创新生态筑牢栖霞创新名城建设的基础。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将「放管服」改革作为完善科创生态的有力抓手,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为企服务,释放双创活力。上线运行「不见面审批」3.0 版,实现企业注册、刻章缴费等 5 个环节 3 个工作日内办结。按照「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要求,建立全程通畅自动流转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机制,高质量完成「864」改革。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认真执行全市优化营商环境 100 条、民营经济发展 30 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是强化制度供给,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围绕众创空间、科技招商、成果转化等,出台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打造仙林高创中心基金产业集聚区,推动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融资对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霞科行」区级技术转移市场平台,挂牌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地方工作站,构建技术转移市场化体系。
三是落实「三项机制」,增强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深入实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对内「自我加压」,锤炼干部队伍,树立「第一责任人」履职标杆,「一把手」带头谋创新、亲自抓创新,形成同频共振的奋进创新模式;对外服务为先,凝聚起一支「跨行业、跨领域、多层次、高活力」的人才队伍。成立区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科技创业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全区资源,促成省科技企业家联合会落户栖霞,加速优秀人才就近创业、优质项目就地转化,助力栖霞科创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 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