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人才发展难题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在其着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国家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人均 GDP 在 3000 美元以下,主要是要素驱动;3000 至 10000 美元,是投资驱动;10000 美元至 30000 美元,是创新驱动;3 万美元以上,是财富驱动。当前,淮阴区人均 GDP 在 9000 美元左右,处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期,也正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创新驱动的作用。而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充分发挥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人才支撑作用,至关重要。但作为经济后发地区,目前在人才工作方面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人才资源的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二是人才工作主体的科技型企业在体量和需求上处于小规模、低层次阶段;三是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的观念和机制相对滞后。
「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创新,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创新「逆袭」,如果单纯地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待遇、拼政策,很难拼得过发达地区,只有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意识,立足产业特色,紧扣发展脉搏,针对性地引进当前发展所需人才,突出引领性、实用性,着力提升人才工作引领产业发展的「靶向度」,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突出集成式机制创新,有效破解转型期人才紧缺集聚度不高问题
单个人才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只有高度集聚才能聚出人才效益。
——向内借势,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的深度融合。招商引资促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人才工作要借用上下齐动的招商之势,努力将其转变为招才之功。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招才与招商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实现人才政策和招商政策同步推介、招引团队和信息资源同步共享、招才成效和招商成效同步考核,推动「双招双引」同频共振。重点加大科技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办领办项目的引进力度,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落户,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做强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的效应。
——向上借策,统筹用好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是汇聚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围绕淮阴区「1+5」园区建设体系,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依据《省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北地区人才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充分整合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省级软件园等人才集聚中心载体的优势,通过载体聚人才,依靠人才上项目,使各类园区成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积极支持各类园区、部门、企业做好对上争取工作,突出「三站三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各类政策,发挥人才科技项目政策支持的叠加效应。
——向外借力,实施「产业联动 + 校地联盟」引才行动。由政府牵头,结合本地产业优势联合具有对应强势学科的高校院所建立校地合作联盟,企业按行业分类形成相关的产业协会,集中梳理攻关难点,通过开展「HR 高校行」、「技术招聘会」、「学术讲座」等活动,鼓励同行业企业联合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扎实推进高校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的「嫁接」,着力提升产业吸纳创新资源的集聚度,实现组团引才、联合用才。通过产业联动引才、用才,有效降低企业的引才成本,同时大幅提升人才科研项目在产业集群中实现转化的成功率。

实施项目化培养模式,有效破解转型期结构不优创新力不强问题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用为本」,使用时要更注重个性需求。
——通过「项目积分、绩效考核」的方式使用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重业绩、重贡献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项目资助的科学性、合理性。人才项目的评审资助要综合考虑人才在企业的科技贡献度、参与项目度、在企业工作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不同的分值。试行人才引进积分制度,每年度引进人才根据评价标准计算分值,根据分值申请资金资助。变目前人才项目事前申报评审制为事中绩效考核制,充分激发高层次人才参与项目、参与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成更多的成果在企业转化。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的方式优化企业家队伍。借助「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积极参与省级「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千名企业家 EMBA 培养计划」、「千名苏商海(境)外培训」等省级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经营理念,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市场驾驭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对在淮创业的各类人才给予政策扶持,提供战略决策、资本运作、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实战训练等各方面培育支持,帮助人才实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让企业家适应市场、适应竞争,通过市场配置,优胜劣汰,造就一批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企业家队伍。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强化技能竞赛在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中的引领作用,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重视和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政府搭建院校与企业合作平台,以「订单式」、「委托式」等培养模式,一方面企业与本土技术学院开展教育培训合作,共建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各大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化」训练,形成「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有效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支持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等职位,为企业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推进全方位服务保障,有效破解转型期人才外流沉淀率不足问题
「留人重在留心」。人才是流动的,让人才「把心留下」是人才工作的较高追求。
——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在发展上提供空间。从根本上破除影响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机制障碍,进一步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为创新成果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形成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社会中介、宣传、创新平台等各种要素为一体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优秀人才项目提供引导资金、贴息贷款等服务,发挥社会资金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作用。包容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多用「望远镜」,少用「放大镜」,多「雪中送炭」,少「杀鸡取卵」,帮助人才及其所创办的企业逐步成长、壮大。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待遇上体现价值。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深入探索选择企业进行人才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试点,健全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的政策机制,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创造潜力,培养造就新常态下的技能型劳动大军。在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人才工作管理队伍,充分激发企业「用才」的主体作用。探索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上引入第三方评估,逐步建立靠实践和贡献为主的人才评价机制。
——打造个性化服务体系,在关怀上体现亲情。建立「领导干部、组织部门、人才办」结对联系人才制度,体现「家人式」呵护,定期与人才交流谈心,及时掌握人才心理、工作动态,帮助人才排忧解难。在服务上体现「保姆式」照顾,从「一公里」拉近到「零距离」,对高层次人才在淮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通绿色通道,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及时会办解决关系转接、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涉及人才个人事务的各个方面问题,确保人才精力集中于项目的发展。发挥「人才 e 家」等网络平台作用,为人才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服务。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李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