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成长为「大树」的辩证法

作者
主委年轻人相信研究言行
莎士比亚曾说:「不应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但是,时间的成全,也离不开自身的艰苦奋斗。对于一棵小树而言,只有珍惜时间,既要努力向下扎根,又要努力向上攀登,才能成长为一棵大树。
凡是大树,必有深厚的根基以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在这个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永不间断学习、如饥似渴学习就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根基。我们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更要时时处处向他人学——特别是要向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领导、同事和群众学习。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凡事需从事中磨练方能出真知、长才干,这比单纯读书要强多了。凡是没有本领恐慌意识,不坚持随时随地去学习的年轻人,最终都将被时代的「森林」所抛弃;只有那些将时时处处学习当作是生命必需品且乐在其中的年轻人,才能在经历风雨后成长为「大树」。
小树都是通过朝着天空不断向上生长而不是向旁边生长才成为大树的。而有志青年要想成为「大树」,也离不开两个「向上」。一是永葆「向上」之心。要懂得凡能成为「大树」,必有「几把刷子」,否则组织和群众也不会轻易青睐。哪怕命运让我们在几棵「大树」下成长,也绝不要自暴自弃。要始终聚焦目标,追求卓越,日夜向上,不停生长。要相信天道酬勤,只要自己不甘平庸,努力让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更好一点,就会向好发展。二是多「向上」沟通。为什么同一个领导会对不同下级的同样言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也值得我们多多揣摩。只有多「向上」沟通,才能使掌握话语权的人多了解自己,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起码可减少被「大风」误伤或被「歪风」刮倒的概率。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副区长、民盟淮安市委副主委)
责任编辑:袁 文
作者 于永芳